山西吉港冠宇水泥公司环评审批存疑
环境影响评价,俗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和监测的方法和制度。自2003年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和实施以来,这几乎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项目在上马和建设前,所必须面对的第一道环保“门槛”。
然而在山西省的保德县,却有这样一家企业——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这家从2009年就开工建设,投资数亿,占地数十公顷,年产熟料150万吨,水泥200万吨的超大型企业,已正式投产近两年,它的环评报告和批复,却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企业有关人员和保德县环保局提供不出,就连山西省环保厅网站的行政审批项目公示栏里,也根本就找不见它的“踪迹”,在环保部网站审批项目公示里就更不用说。
地处晋陕交界处的保德县,是赫赫有名的全国环境污染重灾区“沿黄四区县”其中之一,曾与相邻的陕西府谷县一起,被外界誉为“黑三角”地带,如今,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尚未还完,超大型水泥项目的入驻,更给这个黄河流域县的生态治理形势的扭转和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带来了新的压力。
吉港冠宇水泥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企业一派繁忙生产景象。
环评审批未能提供
2012年11月21日,上午10时,冬日的阳光洒落在保德县窑洼乡孙家峁村的山坡上,前些天刚下过的一层薄薄的雪在悄悄的消融,拐过山脚,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这个偏僻山村的宁静。
距离县城20多公里,南北两处山坡所形成的峡谷中,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象一对飞翼展开翅膀的大门上,一溜红字做成的招牌分外醒目。
排着长龙鱼贯而入的运送散装水泥的大罐车,显示着这里生产的忙碌,大门靠北的5层高的销售大楼里,几个着南方口音的销售人员,同样在忙碌不停地给进出的车辆,开出一张张的票据,不时有穿着工装的本厂职工走出大门,这些忙着要换班的年轻的工人,有的连浑身的水泥灰尘,都没有停下来掸掉。
这里忙碌的生产场景,与十几公里外的另外一处也有着冠宇水泥招牌的生产厂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位于桥头镇西侧的这处厂区,则大门紧闭静雅无声,“我们这里主要是生产325(水泥标号)的,窑洼那边是425的,这边现在停产了,以后要给那边做粉磨站供料”,一像该处管理人员的男子介绍说。
有关资料显示,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是由山西吉港水泥有限公司和保德县水泥公司合资所建,主项目为2×2400t/d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资达5.3亿元,分一期和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150万吨熟料和200万吨水泥的产能。
“实际上这个吉港冠宇的产能,远不只这些,每天的产量都接近1万吨”,一本地知情人士反映,“所以它这个环评报告一直没有批下来,而且按它的产能和建设规模,它这个企业的环评和批复都应该上到国家层面,但现在,连他们厂里边的一些高管,也没见过这个环评”。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