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剑指国际级展销窗口
一个6年前就提出的规划,终于有了落地声音。11月8日,德化县政府与汇英通集团就国际陶瓷艺术城项目(以下简称瓷艺城)进行签约。在原有的千亩用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投资总额已经从10亿元飙升到33亿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城市综合体,让这个项目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展会平台和全国知名陶瓷文化旅游景区。”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产业文化投资商,汇英通集团董事许奎南如此高调宣布愿景。
千亩产业规划
这个带着“国际”帽子的陶瓷项目,位于德化县城西部,下了高速之后在进城大道,就一览无遗,其占地面积约1157亩,所依托的核心资源,就在于陶瓷产业链。
据许奎南介绍,整个规划思路为“一轴一心二核三组团”,涵盖国际会展中心、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特色文化商业街、户外休闲公园、学校、公园式居住示范区等,项目围绕的核心是树立德化陶瓷整体品牌,提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从规划愿景来看,这样的定位并未有任何出格之处,但却跟目前德化县已有的几个产业园区没有太大的区别,并且要面临新的问题。“在已有的几个工业园区,都聚集了大量生产企业、陶瓷作坊。这样的布局显得分散,但却自有吸引客流的道理;仅从功能看,瓷艺城更多具备展销作用。以其目前的定位看,确实高,由此带来的就是定价也不会低,一旦无法形成高度集聚效应,就将成为众多园区中的一个而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化陶瓷企业负责人说,陶瓷展厅的要求差异极大,而目前不同实力阵营的陶企,也就一千多家,能否支撑“城”的稳定结构,尚是一个未知数。
作为新的布局者和建设者,许奎南认为,瓷艺城的性质是“国际化综合平台”,要嵌入德化“建设大县城、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的整体目标当中;在这个面积超过千亩的项目中,陶瓷产业是规划的非常关键的一分子,但并非全部。
六年前已提出
这样的规划,并非这次才提出来。早在2006年8月,一家在规划业界有一定名气的工作室就来到德化进行调研,并提出了“主题性陶瓷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时隔6年之后,当年的“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更名为“中国瓷都·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除了用地方面的红线问题,其他一些内容已经面目全非。根据2006年提出的规划,建成后将集商贸交流、会议展览、陶瓷研发设计、旅游购物、陶瓷文化体验、高尚居住等为一体,包括营销会展中心、创作研发区、物流贸易区、商贸服务区等,其中营销会展中心的总面积将达到9.5万平方米。
不过,彼时的规划,并没有赶上任何春风,包括政策和市场两方面都没有。“应该说,这个规划是比较有前瞻性的,但是并没有把握住投资的真正时机,尤其是在一些项目开发上。”福建宁昌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友谊介绍说,内销将成为大势所趋,或许现在才会真正受到企业的重视,积极参与进来。
实际上,正是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德化陶瓷出口受到重创,企业开始转内销求生存,并由此带动了诸多陶瓷工作室的品牌意识,而这两点却没受到2006年规划设计者重视。
紧盯展会平台
从规划最初的“有影响力的国内陶瓷专业市场”,到现在的“世界级的展会平台和全国知名陶瓷文化旅游风景区”,不难看出前后的区别;但是作为展会经济的一部分,却是共通的,只不过对展会平台的定义,还是有较大区别。
究竟是陶瓷产业市场,还是商业地产开发,在瓷艺城真正面世之前,做出判断或许还为时过早,但现在也不难窥见端倪。据汇英通集团给媒体的资料显示,该集团在文化产业、商业运营、酒店管理、城市综合体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该集团旗下共有9家境内外成员企业,主要也集中在投资、展览、房地产等行业。
“能不能真正做成德化本地陶瓷品牌的总部,是这个项目的成败关键。”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持有“中国白”商标品牌的业界知名人士陈仁海,就开始了在全国一线城市复制高端展厅,而在此前他的作品更多是出现在会议、高端场所。在陈仁海看来,这几年德化县花费大力气到全国各地授权开店,要打响“中国瓷都·德化”产地品牌,在德化当地却缺少一个专门的集中展示平台,“从品牌发展的长远看,这个平台是需要的。”
问题在于,瓷艺城如何吸纳到德化陶瓷的大小品牌都参与其中?除了参加评奖或大型展览,不同企业、不同陶瓷研究所的作品同台亮相,一向被视为大忌,这也成为接盘者一大考验。“且不说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忌讳公司产品抄袭和反抄袭;单是各家陶瓷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大师,同台亮相的定价问题,就够参与者头疼。”泉州市区一家艺术品馆所负责人分析说,文化创意产业类的平台,摇摆在文化和商业之间,要转成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