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抢滩 为青岛五金业再造“黄金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青岛五金,曾有“上青天”的美誉。“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青岛五金行业经历了一个鼎盛期。不仅有青岛工具一厂、工具二厂、青岛电缆厂、青岛水泵厂等一批山东驰名的五金机电企业,还有“金鹰”、“双鱼”、“双菱”等一批知名五金品牌。”山东五金衡器工业协会青岛分会(筹)秘书长袁德荣告诉笔者,青岛国有五金企业的聚集,造就了青岛五金的“黄金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机制、理念的革新,青岛国有企业的逐渐衰退为充满市场活力的浙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浙商抢滩,为青岛五金行业带来了一股崭新气象。
浙商抢滩,抱团奠定五金格局
据青岛五金机电商会统计,青岛市现有五金机电设备商家2000户左右,经营种类多达68类,从其编辑的《五金机电设备产品目录》来看,五金机电产品共有9大项35类,种类达500种之多。
从最初的浙商与国有五金机电公司对立重构青岛五金新格局,到温州路、人民路等五金机电一条街风光与乱象并存,再到青岛盛奥五金机电城、温州路五金机电市场向青岛万兴国际五金城、城阳盛奥五金机电城等一系列五金专业市场的建立,青岛五金市场走过乱象,渐成方圆。
1985年前后,改革开放为青岛五金行业带来了温州商。于宁回忆,“我们后来才慢慢明白,当时这批温州商人怎么敢把十来平方米的小店,开到赫赫有名的五金机电公司马路对面。他们借用产业的集聚优势,让老国企做自己免费的活招牌。”
这些温州商最初不过两三家,带着几万元的资金,专营螺丝帽、洋钉等不起眼的小五金。而它们也有自身的优势:自由卖卖、自由议价。这与手持计划单,才能买到商品的国营店有很大不同,也慢慢争取了一大批自己的顾客。
与此同时,浙商的上游产品生产环境,也与青岛本土的国有五金厂大有不同,“青岛的城市改革开放是83、84年开始的,但南方地区改革开放比青岛早了七八年,那个时候我们那里农村家家户户开始搞个体化生产,有的生产螺丝帽,隔壁家就做电镀,逐渐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的配套小作坊。”最早一批来到青岛的温州五金商陈先生回忆道。
而当时,南方企业的生产工艺与青岛相比,存有很大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生产一个小小的龙头,一家崂山国有五金厂需要用很大的机床,而南方就用缝纫机大小的设备。相比较,大的机床一方面能耗高成本大,另一方面加工的精度反而不如小设备的加工精度高。南方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因为生产技术和管理机制的关系,青岛一批大型国有五金企业就渐渐被淘汰了。”
与青岛五金生产性企业的逐渐失利背道而驰,一批浙江、江苏的五金产品经销商在岛城迅速崛起,“因为青岛的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发达,客户基础非常好,因此,我们比较了很多当时中国的工业城市,选择扎根青岛。”中一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经理朱志东表示。
不到十年时间,温州路爆满,紧接着以温州路为起点,向周围的道路辐射发展。最初是阜新路,然后是抚顺路,渐渐开始占领人民路,青岛的五金市场也渐渐辐射整个山东半岛。“老四方”陈立新回忆道,“当时因为这一带离青岛长途站很近,山东省的许多客户,都专门来这里买五金,生意很兴旺,在山东绝对首屈一指。”
1/4 记录数: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