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心术”的家长会影响孩子语言发育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这句俗语是有意义的,因为智能发育关键期也就是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生命早期的发展速度最快。成人常常说到智商、情商,婴幼儿也有发育商(DQ),DQ用来衡量婴幼儿智能发展水平,通过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对婴幼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比如,视觉关键期是在出生后半年内,语言关键期则是0~5岁。”一妇婴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医师花静介绍,“关键期学习会事半功倍”。
以宝宝说话为例,语言发育从出生就开始了,关键期一直会持续到5~6岁,在这个阶段落后了,后面就很难赶上。“有些宝宝两三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家长才带孩子来就诊,其实语言发育的落后更早之前就出现了,只是家长没有意识到。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在1岁以后就可以自发性地说3个以上的词,1岁半以后开始可以说‘妈妈抱’等短语,所以对于落后孩子的干预越早越好。”
另一个误区也是花静在门诊中常见的:“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句子了,怎么我家娃还只会简单往外蹦词呢?”然而评估结果往往显示,孩子并不存在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有的家长仍将信将疑。“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从小就是‘领头羊’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是存在一定个体差异的,只要孩子的能力在语言发展预期范围内,就没有理由过于担心。”
花静介绍,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要“七分醒三分醉”,对婴幼儿的语言发育进程各个阶段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0~4个月的宝宝与人的交流是无意识的,4~9个月就开始有意识,9~18个月说话进入单词阶段,18~24个月慢慢可以说组词,24~36个月就进入早期造句阶段了。
但是有时候也要“三分醉”,可以“难得糊涂”一下。比如,12月龄以后的孩子,逐渐进入了语言表达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始运用除了哭闹、表情以外的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愿望和需求,这时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得太过“聪明”和“善解人意”。
当天在讲座上授课的戴霄天医生告诉记者,门诊经常遇到会“读心术”的家长,“低段位”的还需要宝宝“嗯嗯”两声才作出反应,“高段位”的只需宝宝一个小眼神,他们就能知道宝宝想干什么了,家长还特别苦恼地问:“孩子总是自顾自的,不开口怎么办呀?”作为医生也只能无奈地回答:“您这样,孩子的确不需要开口啊!”
所以,医生建议家长,尤其隔代人带孩子时,不要在孩子还没有任何“表示”前就猜想他们的各种需求:“你饿啦”“肯定想玩了吧”“是不是想尿尿了”,这会使孩子形成不需要任何“表达”就能满足需求的固化模式,不仅推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还可能造成孩子的“大脾气”。
还有一个普遍的育儿现象不得不重视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