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丨生命禁区的“光明”使者
绵延的雪山、圣洁的湖水、碧绿的青草、奔跑的藏羚羊……这是大美西藏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人们不知道的是,长期以来西藏电网处于孤网运行状态,电网结构薄弱、调节能力差,遇到枯水季节便面临严重缺电的问题,停电是常有的事,个别地区甚至无电可用。
藏中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被称作“塔王”的8L196号铁塔,是该工程中体积最大、力量最强的“大哥大”,它把周围3410座铁塔连在一起。它的塔基位于西藏南部东达山上,海拔5295米,比珠峰大本营还高近100米。这个“中国高度”,堪称世界电力建设巅峰。
这个巅峰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动容。
忍受着高原反应,他们负重工作500多个日夜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电力建设成本等多方面制约,到本世纪初,西藏自治区还有很多地方一直沿用传统的松明灯或酥油灯照明方式。刚进入西藏,时任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施工四分公司副经理、藏中联网工程包5项目常务副经理的张博就在想,一定要做好这个工程,让牧民们过上有电的生活。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原反应。8L196号铁塔施工现场距离项目部50多公里,车辆每行驶1公里,海拔压差的平均变化就达到50米,海拔压差变化足足达到2500米。”张博永生难忘车队第一次在觉巴山“魔鬼公路”陡升陡降时的感受:后脑胀痛,胸口发闷,心脏受到强烈的挤压,嘴唇发紫,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淌……尽管不断地吸氧,还是喘不过气来,“嗡嗡”的轰鸣声在双耳间环绕式响起,即使面对面说话,也很难听到声音。
如果只呆几天,还可以忍受。但5万多名国电建设者,在这里负重工作了500多个日夜!
每天一早,青年突击队员就背上干粮和重约10公斤的仪器,赶往东达山垭口的施工现场,勘查一座座在建的塔基。为了多吸到一点氧气,他们忍着嘴唇干裂、喉咙疼痛,采取口鼻并用的呼吸方式。为了节省体力,他们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手臂和膝盖处都有损伤,张博却打趣说:“咱们这是四轮驱动啊!”
越往上爬,坡越陡,有些地方坡度甚至接近90度,脚下是不断滚落的碎石,稍微大一点的动作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身体不适。安全员师小雷回忆了因高原反应缺氧的惊险一幕。有一次东达山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一个战友正在塔上作业,突然头晕且双手失去知觉,就准备赶快下来。然而在下塔过程中,他因为缺氧一下子没抓住,距离地面还有2米时,人就晕厥摔了下来!“当时我正在塔前,一下子把他抱住了,赶快给他吸氧。受冻的双手还不能用火烤,只能用棉衣把他的手包上先暖和下。十几分钟后人清醒了,才慢慢把手套褪下来,搓了搓手指才有知觉。”
师小雷自己有一次也在海拔4700米处出现了手臂不断颤抖、脸色发青、上气不接下气的高原反应,大伙劝他返回兰州,他却坚持要继续留下。他说,“我是咱们项目第一批进藏人员,哪能说走就走!”
安全帽上冰雹铛铛作响,手中紧固住每颗螺栓
如果说高原反应还能慢慢适应,那么极端恶劣的天气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是阻挠工程进展的一只更大“拦路虎”。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藏中联网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多变,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其中,东达山位于澜沧江、怒江的分水岭,气压很不稳定,暴风雪、冰雹和狂风常毫无征兆地光临。
“与在平原地区不一样,这里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冰雹。平常挖坑子一干就是一上午,在东达山半小时就得换人,干活效率太低了。”张博说。
出发前项目组曾召开会议,针对藏中联网工程高海拔的特殊情况准备了定制版《单基施工方案》。但他们真正到了施工现场才发现,工程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东达山植被下是坚硬的花岗岩,为了避免破坏植被,他们只能放弃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原始的人工挖掘方式开挖基坑。起初他们每天能挖0.5米,但挖到3米多时,以弱风化岩层、花岗岩为主的基坑内涌出大量的水,加之岩石层愈发坚硬,每天便只能开挖10厘米了。
一个10厘米,再一个10厘米……项目部不断组织召开专项讨论会,调整施工方案,在这个“制高点”上,他们硬是加班加点挖了4个10多米深的基坑!
2017年5月7日的夜晚,正当大家完成基础浇筑之后满怀欣喜地回到驻地进行补给时,一场暴雪突然来袭,气温骤降到零下17度。突如其来的降温会影响现浇钢筋混凝土强度,塔基保温工作刻不容缓!
狂风带着冰雹顷刻间席卷而来,鸽子蛋大小的冰雹砸在安全帽上铛铛作响,棉衣瞬时被浸透。天空中的冰雹又变成了密密匝匝的大片雪花,雾气、雪花、寒风混合在一起,变成黑夜中白茫茫的一片。青年突击队员们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踩着脚下被积雪掩盖的暗坑滑石,艰难爬上暴雪纷飞的东达山顶施工点。冻得瑟瑟发抖的队员们给塔基搭起保温帐篷,升起了煤炉,帐篷里的温度慢慢升了起来,大伙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养护着塔基,守着它一直到天亮。
虽然一个个精疲力竭,但看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幸福的味道。事后,项目总工张毅军在“青木石”上写下:“再回首,海拔5295米的东达山上,雪夜里的深深脚印,竟是我们最酷的自拍和完美的人生!”
为了让群众用上电,“亏本生意”也要做
因为施工环境复杂,藏中联网工程的每一基铁塔材料都是特殊定制的,需要从千里之外的山东、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运送过来。
为了保证车辆和人员的安全,藏中联网工程部在沿途设立了4处检查站和医疗点,确定车辆人员状态都正常后才会放行。如美检查站是其中最繁忙的一个,从这里出发没多久,就到了海拔3940米的觉巴山公路。公路沿途上面是绝壁,下面是奔腾的澜沧江,有些地方既没有护栏也没有路标,遇到落石、塌方都是常有的事情。最难的是通过川藏线怒江“72道拐”的时候,因为塔材较长、运输车辆体积较大,在这些又急又陡的U型弯,一旦碰上对面驶过来的汽车,运输塔材的师傅还得先停下来,让对方通过之后再重新上路。
塔材运输的“最后一公里”大多坡道太缓、不适宜建索道,长期行走于云南茶马古道上的骡马队就被建设者们“请”了上来。如果用汽车运输,一天就能将塔材运输到施工处,骡马队却要三到五天,运输成本也是汽车运输的10倍,这样的亏本生意,他们为什么要做?国家电网西藏送变电公司员工方仁廷解释,“只要能让群众用上电,运输成本高了,那也值!”
还有连骡马体力也供不上的时候。师小雷回忆,“8L196号铁塔接地引下线施工时,要运送约120斤重的发电机,我们特意挑了非常强壮的一匹马,没成想到了海拔5200米时,马突然口吐白沫,再也爬不上去了,这种恶劣的环境,马的体力也达不到在平原那种水平。最后95米,是我们轮流抬上去的。”
2017年7月10日,铁塔组立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青年突击队员们又一次身背氧气瓶登上铁塔,将“塔王”的最后一段臂膀牢牢紧固在铁塔躯干上。当最后一颗螺栓被拧紧,最后一名高空作业人员安全下塔时,总重55吨、高58.5米的“塔王”终于建成。
“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经过你们的手诞生了!”现场总指挥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我们成功了,我们胜利了!”在场的所有人振臂欢呼、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肆意流淌。
塔基组立完成之后,张博感慨万千:“经历了两年的发电机生活,如美镇也快通电了,正可谓‘送电工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带到哪里’。也许以后走川藏线旅游,会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带来的光明!这光明,就是我们送给藏族老阿妈们的礼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仅相当于现在的两台机组。改革开放前,330千伏已是电网的最高电压等级。如今,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的±11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同新中国成立时相比,我国发电量增长超2000倍。目前,全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约695千瓦时,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已全部解决。
无论高山峡谷,还是雪域高原,一条条“电力天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每当雪域高原的夜晚灯火亮起,输电线路稳定运转,千里之外发电机正在隆隆轰鸣,那是奋进的中国最波澜壮阔的声音。(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杨维琼 实习记者 曹若鸿)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