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之父”:大目标是做世界上第三套生态体系
采用龙芯机器人控制器控制的机械臂和海灵智电FT722S数字总线舵机。资料图片
2002年8月10日凌晨6点08分,当“login(登录)”字样如约出现在用“龙芯1号”作CPU的电脑屏幕上时,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34岁的胡伟武激动地抱着键盘,用英文编写了“龙芯1号”诞生后的第一个文件,其中一句是:随着2002年8月10日清晨的微风,中国人只能用外国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这位“龙芯之父”已年过五旬,龙芯也走过了18年风风雨雨。但谈到龙芯的初心和使命,胡伟武依然豪情万丈。在他眼中,龙芯始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面对外国发起的科技战,虽然技术水平一时还未达到国际一流,却已可以为中国提供我们自己的芯片产品。
那么,龙芯的自主性究竟如何?性能与国际主流厂商相差多大?产品能否盈利?围绕这些问题,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伟武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我们盖房子的图纸是自己动手画的”
在美国技术封锁中兴、华为之后,人们更加认识到芯片自主的重要性。但什么是自主的硬标准?
在胡伟武看来,最重要的标准是两个:一个是自己写芯片的源代码,一个是拥有产业生态的主导权。
他提到目前的芯片国产化有3条路线或3种模式:第一条是以龙芯和申威为代表的“研”的路线(自主模式),源代码自己写,处理器核自己设计,优点是拥有自主发展权,但技术门槛也最高,因此是Hard(困难)模式。
第二条是“攒”的路线(授权模式),用国外的处理器核和指令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这样做的好处是技术门槛低、时间成本低,但风险在于授权到期后,国外企业可以终止授权或漫天要价,因此属于Normal(普通)模式。
第三条是“O(ODM,贴牌生产)”的路线(合作模式),把国外现成的设计直接拿过来换成中国品牌,这种芯片性能高、系统生态好,但完全没有自主发展权,从产品到生态还是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局,因此是Easy(简单)模式。
“就像盖房子,你买了别人的图纸,也可以盖房。但龙芯有个基本原则,不买处理器核,一定自己做。我们盖房子的图纸是自己动手画的。”胡伟武说。
关于芯片产业,胡伟武有个形象的哑铃比喻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