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干桥改步行桥 保护中华门瓮城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南京的老地名很多,城南长干桥一定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个。在很多人心里,长干桥和中华门已融为一体,是老城南的象征。作为650多岁的全国重点文保,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方案6月13日公示,征询公众意见。瓮城将做全面体检,修缮保护。记者从南京规划部门获悉,为更好地保护与展示明城墙中华门瓮城,南京计划在中华门瓮城正门所对的长干桥两侧各建一座平行桥,供车辆通过,长干桥至中华门瓮城中间的路段重新变成步道,供游人行人通行观赏。
方案背景
中华门瓮城要修缮 中华门以南要整体升级改造
南京明城墙已有650余年历史,是南京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中华门是明代南京城墙十三个京城内城门中现存最大、最雄伟的一座。中华门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众多,是最能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城市区段,中华门则是串联整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节点。
为更好地保护与展示中华门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中华门串联周边资源的核心节点作用,解决中华门瓮城存在的“城墙本体安全、历史风貌弱化、展示序列颠倒、文化串联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开展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加快推进中华门片区的整体环境品质提升工作。
据悉,南京早在2003年就有开展中华门瓮城保护并整体提升中华门以南片区的计划,并组织了多轮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研究工作,但因当时其南侧区域多为棚户区,实施条件不太成熟。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已初见成效,雨花路两侧地块也已完成征收,新一批规划的南京名人馆等文化项目也将落户中华门以南片区,开展中华门以南片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方案特点
充分考虑保护文物,将长干桥纳入核心保护要素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规划和文旅部门牵头开展了对中华门地区的历史保护、交通规划、景观风貌、旅游策划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工作,整合形成了中华门以南片区整体城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强调历史、交通、景观等多专业领域的协作;二是加大了保护力度,将长干桥纳入核心保护要素;三是强调文物的保护与促进文物展示相结合;四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当代生活。
规划方案在对历史、交通、景观三大方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保护文物本体、恢复核心要素、强化空间轴线、塑造空间节点、协调周边交通、整合周边资源”六大措施。同时,为严格保护文物本体,保持历史轴线,从保证文物安全角度出发,借鉴西安永宁门及含光门经验,将长干桥从“交通混行”改为“景观步行”,恢复中华门地区历史慢行流线,在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中华门东西券门通道工程(以下简称“通道工程”)。
方案规划
长干桥变身步行景观桥,桥两侧再建两座车行桥
为落实对核心要素(中华门、护城河与长干桥)的保护与展示,指导通道工程实施,南京市规划与文旅部门对通道工程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具体包括:平行通道方案、通道绕行方案、隧道下穿方案、原桥拓宽方案、大板覆盖方案五种。
在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环境风貌、交通组织、工程实施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后,最终对平行通道和原桥拓宽两个方案做了深入比选。经多方面优劣对比,平行通道方案在保护文物本体安全、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促进文物展示、协调当代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拟作为推荐方案。
记者了解到,平行通道方案计划在正对中华门瓮城东券门与中华西券门处新建南北向过河通道,一方面彻底消除车辆通行转弯过急的安全隐患,保护中华门瓮城与城墙安全;另一方面,新建的两条跨秦淮河通道宽度小于长干桥,并在形式、风格、体量、材料等方面弱化与城墙的关系,对城墙历史景观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内。
现有长干桥完全改造为步行景观桥,不仅为城墙及长干桥展示提供了最佳展示空间,同时,实现人车分离,有利于改善文物本体环境,有利于组织各种交通方式流线,为居民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
下一步,南京将按照文物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开展社会公众意见征询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华门瓮城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并按程序上报审批。(记者 于丹丹)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