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材新闻

想聊天先得会接“梗”?青年网民的发声新方式

  作者 段钰博 常进锋(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随着网络自媒体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生活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在青年网民群体中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相较于流行语更为简洁,仅靠一些字母缩写、表情图片、符号词语便达成了一次社交活动,无法得知含义的人却会不知所云。在青年用户相对较多的哔哩哔哩(bilibili)视频网站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弹幕词”中,“真香”“颜表立”“空降”等特殊表达占据了大多数。热门弹幕词如“橘里橘气”相关弹幕数达172500条,“awsl”相关弹幕数达80820条。这些特殊表达方式以及相关概念被青年网民称为“梗”,而通过此类方式的交流被称为“抛梗”“接梗”与“玩梗”。

  其实,“梗”在网络尚不普及的时代便有相应的概念与说法,即综艺节目与相声之中所言的“哏”,表笑料之意,经误传与广泛使用而念作“梗”。当下,“梗”的概念则是对“哏”在网络交流背景之下进行的含义补充,即指在网络社交中,有使用量基础与影响力,约定俗成的代表某种特殊含义并能引起知情网友共鸣的相关概念及其衍生符号。这些符号往往是由个别网民及团体发掘创造,并被广大青年网民运用于网络社交之中,随着不断地使用与传播,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当一个文化内容或网络话题拥有足够的热度与交流基础,并能够总结和精简,符合青年群体在网络交流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便有可能成为一个“梗”。如同“哏”字本意,“梗”是用于交流的谈资,其一为讽刺类,如“inm梗”,是对某些引人不满的事件套用相关素材进行剪辑制作从而进行讽刺,此类“梗”包含贬义暗示,甚至带有侮辱性质,不适合所有社交场合运用,却常常被一些青年网民因叛逆心理等因素而滥用,类似的有“六学”之类。

  其二为诙谐类,这些“梗”作为谈资笑料,对于某一有趣事物引发相关讨论而形成“梗”。如竹鼠“梗”,便是源于搞笑视频片段,大多数“梗”虽都有轻松娱乐意味,但此类型较其他“梗”相比,暗示性更少,娱乐性更多,更容易被青年网民理解与接受。但也因使用门槛低,很容易被误用与滥用,所含象征意义更少,常常使用周期短,会迅速过气。这类“梗”有“发际线男孩”“真香”,“符号:滑稽”等。

  其三为硬核类,这些“梗”多带有明确的身份指向性,与来源文化内容的相关性更强。用以表明自己的兴趣圈子与网络社交位置,如“wdnmd”这类电竞“梗”等,此类“梗”更具有暗示性,使用圈子也更为明显与局限,但仍有一部分发展到青年之间普遍流行,如“skr”本只在说唱圈使用,但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走进大众视野。理解这类“梗”往往需要相关专业性知识,这类“梗”往往常年保持热度,自身不会大幅改变,拥有稳定的文化位置与使用群体。

  “梗”在现今网络社交中被广泛运用,并得到广大青年网民的喜爱。2018年9月支付宝举办的“中国锦鲤”活动,持续9天,共得到300余万转发量。而11月王思聪进行的“冠军之月”抽奖活动,便是借助“ig”夺冠话题与“热狗”梗的火爆,转发量在1小时内便突破300万。“梗”之所以能够受到青年网民的青睐,得益于其同时具有简明趣味性和明确的对象性。在青年群体的网络交往之中,寻找共同点相当重要,在交流之中如果能够接收到梗,能够最即时地表达出身份,表示出同道之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