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北方建材陶瓷城省人民
全面深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向社会资本全面;积极促进国有服务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营利性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全力推进净月低碳生态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综合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试点。
第一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切实加强和生态建设
第四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农村小水电。合理开发利用山区水能资源,有序引导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小水电抗灾能力和安全运行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到2015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5.83万千瓦。
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发展思,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依托“两区四轴两带”的省域城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以长吉为核心、中部城市群为依托、哈大和珲乌大十字交通主轴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长吉两市,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推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切实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加强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加快发展,尽快打造一批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大中城市;培育一批区位较好、特色鲜明、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辐射带能的中心镇。到2015年,长吉两个特大城市人口分别达到350万和200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达到2个,超过20万的城市达到14个,超过10万的小城市达到20个,超过5万的重点特色小城镇达到10个以上。
第十二章实施带动战略,提升对外水平
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平台,推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组织实施20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推动东部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发展。依托东部地区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延龙图一体化及通化(白山)-丹东经济带建设,重点发展医药、冶金建材、特色资源、核电等产业,合理开发东部生态经济区。依托中部地区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优势,加速产业、要素和人口集聚,重点发展汽车、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做大做强中部地区产业,把以长吉为核心,四平、辽源、松原为支点的中部城市群打造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依托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和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区。
——“三化”统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子。
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提速计划,发挥文化知名品牌效应,深化文化体制,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形成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强化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服务、文化博览、休闲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经营等10大重点产业,扶持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业态,采用高新技术传统文化创作和方式,培育壮大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咨询策划、广告、创意等业态。推动产业集聚,建设“长吉图”文化产业带,打造4个文化产业省级集聚区。积极鼓励具有东北、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其市场。深化体制,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吉视传媒、出版集团、长影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增强保障能力,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引进、展示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
增强一次能源保障能力。加大省内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提供后续开发资源,继续推进千万吨油气、千万吨煤炭、百万吨页岩油建设,到2015年,省内煤炭产量达到4500万吨/年,油气当量超过1000万吨。全面实施“气化”工程,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天然气管道覆盖率达到100%,天然气气化率提高到60%。加大域外合作力度,推进我省与俄、蒙煤炭和油气资源开发合作,争取设立国家级石油天然气储备。
第六章创新驱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评价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对、白山、延边、通化等地区老矿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回收率。大力推进钢铁、化工、火电等行业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道废物以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畜牧业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深化落实促进科技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深入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促进计划、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计划,继续实施科技和百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技术外包代理、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提升技术趋势预测、交易风险预警、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能力,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延吉国家级高新区重要平台作用,加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第二节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保障安全、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大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推行资源节约、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特色生态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构筑我国东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在、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省委、省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老工业振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力推进国企攻坚,大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以人为本,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精心社会稳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2.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2.4倍和2.9倍。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国企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活力显著增强,职能加快转变。对外迈出新步伐,长吉图开发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连续成功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老工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努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严格耕地,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新增耕地面积27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850万亩以上。积极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亩中低产田,到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水平。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在部14个易旱县(市、区),推广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全省标准仓容达到350亿斤以上。
第五章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一汽等企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和资源有效配置,重点支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快一汽大众新宝来纯电动轿车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体系;围绕整车需求,突破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加快开发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动力控制系统、整车管理系统、动力电机、车用开关及控制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抓好“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加快新能源汽车设施建设,构建配套服务体系。
第三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医药产业。依托我省生物药科研及人才优势,促进现有疫苗生产技术升级和扩大产能,努力扩大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素等生物技术药物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份额,加快艾滋病疫苗等一批新品种研制及产业化进程,抢占生物医药未来发展制高点。围绕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和基源药物开发,加快实施中药产业推进工程,积极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新品种产业化,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及诊断试剂和现代医疗器械,形成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畜牧业三年攻坚,组织实施粮变肉、精深加工、乳品跃升等畜牧业扩能升级六大工程,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奶牛和禽类生产,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特色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15个省级畜牧业产业园区,每年重点支持建成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进一步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建设,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饲草和饲料生产。加快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无动物疫病区建设。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实现1500亿元。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
现代物流业。依托我省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需求,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节点城镇,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构建国内外联通、产业行业互动、第三方物流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石化、农副产品、生物医药、粮食、轻工纺织等大商品的产业物流,建设18个现代物流园区和78个物流中心,新建四平公主岭大岭汽车物流园区,开辟--四平汽车物流专用通道,打造国际性整车及零部件汽车物流配送枢纽。完善和加快8个陆(空)港建设,依托珲春、图们等沿边区域和边境口岸,发展跨境物流。加快培育物流企业,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标准,打造现代物流品牌。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到2015年,全省物流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动”并举。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投资拉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集聚要素、提升产业层次,以创新驱动加速、抢占高端、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七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十三章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推动“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下原则:
加快提高城乡供水能力。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完成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和重要城市、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40亿立方米,全省总供水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全省用水需求。
——“富民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均在12%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全省城镇居民五项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2%,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50万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大力改善全省空气质量。强化颗粒物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市(州)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达到292天。
第二节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节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节提升传统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工艺装备、研发设计、节能减排、经营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节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
第四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第三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第三节突出发展特色服务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工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光纤宽带网、数字电视网等建设和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覆盖市区、县城、乡镇和70%的行政村。加快网络,提高光纤接入能力和水平,城市实现光纤到楼到户,农村实现光纤到村,城市用户平均带宽达到20兆,农村用户平均带宽达到4兆。推进城市电视网双向,完成农村电视网数字化。推动物联网在城市应急管理和汽车、石化、医药、农产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建设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人口、档案、地理、金融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大企业信息化中心及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提高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密钥管理中心、电子证书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信息资源作用,建设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拆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积极开展一汽集团国家级零部件再制造、市再生资源利用试点,加快推进白山、辽源等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和、、珲春“城市矿产”试点。
瞄准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金融服务业。实施金融业创新拓展计划,加快金融创新与步伐,按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种类齐全、定位明确、竞争充分、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法人银行机构多层次银行业组织体系。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完善运营机制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推进银行跨区域发展和上市经营。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推动信托资产重组,支持信用投资公司集团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实施“省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到2015年全省企业境内外上市总数量达到70家,比“十一五”末期增加27家。建立完善的保险业新格局,重点完善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都邦财产保险公司治理。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网络金融、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开发信托新型产品。全力推进“诚信”建设,改善金融生态。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600亿元。
切实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机电井、提水泵站、拦河坝(闸)、沟渠等配套工程。加快松原灌区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着力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整合基础资源,推动科技和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大型试验检测仪器、实验动物、科技文献信息、专业基础资源数据库等公共条件建设,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全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围绕我省重点产业、优势学科领域,依托大学、科研单位及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营造企业创新良好,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依托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科技中介、金融、风险投资等机构,建设若干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与大学、中科院等省校、省院合作,构建一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开展以俄罗斯、欧美、日韩为重点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德科技园建设,推进中古生物技术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对外辐射扩散,在、和延吉建设集技术创新、技术服务、科技推广、企业孵化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吉政发[2011]6号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推动发展要素向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人才支撑转变。推进创新型建设,使我省成为东北重要的创新型区域、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绿色宜居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城市道规划和建设水平,优化城市换乘中心功能,合理调整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布局,提高出行效率。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2号线开工建设,启动市轻轨工程。建设等3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站,完善和加强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供水能力,重点实施中部引水工程建设,强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治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95%。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热、供气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率达到78%,燃气普及率达到95%。实施城镇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市政、绿地、公园、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规划和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地下公共管道体系,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及智能化。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和监督,扩大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能力体系。加快提升人文素质和城市文化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第六节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扶助
第三节促进科技
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产品供给,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加快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按照国家确定的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以玉米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依托大成、中粮、嘉吉等企业,进一步开发氨基酸新品种,推进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系列新产品规模生产;加大化工醇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快聚酯产业化;依托应化所等科研机构,积极推进聚乳酸生产技术及应用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非粮原料替代,重点开发秸秆制糖、秸秆化工醇、秸秆丁醇等非粮生物化工技术,加快中试和产业化,实现我省非粮生物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有序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强我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能力。按照全省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制定配套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定位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对各类主体功能区执行不同的鼓励、和的产业准入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标准。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构建若干世界领先、国内龙头的产业高地,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十大产业发展计划扎实推进,支柱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50:40,支柱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8%和20%。
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省两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依托大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和完善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研究院。支持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鼓励外资企业合作建设研发中心。依托产业优势,建设16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40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着力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百户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百种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0户,创新型企业500户,鼓励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全面实施特色资源产业提升计划,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生态资源,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规范探矿权管理,在开发中,在中开发,促进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集约、永续利用,推动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产出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第二章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加快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积极推进户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配套,着力消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实现全省人口的居住和迁移为目标,以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大城市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中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条件,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为城镇居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和完善补偿制度,全面实施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保障农益和促进城镇化发展。探索建立和完善进城农民的农村资产处置机制,建立村庄整备基金,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加强城乡土地统筹,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和交易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权益置换城镇公共服务有效机制,鼓励农民退出农村、融入城镇。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就业公平政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实现城乡社保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第七节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第二章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五节统筹推进农村
第四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着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科学开发资源,强化生态治理。加大引进域外境外各类生产要素的力度,主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
积极推动林区生态和经济转型。加强森林生态资源和林业资源培育,建设林区生态功能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和旅游业。健全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林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到2015年,完成国家天然林采伐调减任务,旅游、人参等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建立适应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完成林区生态和经济转型任务奠定基础。
第三节促进科技
——资源节约和生态继续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2%,森林蓄积量增加4600万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广纳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发展,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推动服务业向集群、特色、现代方向转变。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2月16日省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粮食加工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林特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产业,推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增值,实施秸秆还田、气化、固化成型等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森林生态旅游、草原风光游等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发展。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农产品出口。
第十一章深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四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更加注重和节能增效,更加注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更加注重节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转变方式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四节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按照畅通通道、完善网络、提高标准的原则,加快高速公、铁、机场、口岸的建设步伐,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第四节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四节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
第五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突出发展特色服务业
第二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工艺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关联,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再造支柱产业新优势。
第二节推进产业重大技术突破
第五节切实做口工作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挥我省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和产品制造等方面的优势,适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围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特色产品,奠定产业基础。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在锅炉、电机系统节能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城市建筑废弃物、粉煤灰、汽车零部件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加大力度研发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脱硝、脱硫等技术和装备。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章建设新型工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农业重大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动植物品种研发与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立春玉米种质资源库和国家区域性玉米研发,落实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产高效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及农业生态为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和农业环保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园区引领、示范等新型模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推广和植保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第三节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我省丰富的农畜资源和生态资源,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强化粮食精深加工。合理控制玉米加工总量,着力提高加工深度,大力发展非粮产业,提高饲料比重,保障食品安全。依托大成、中粮、吉粮等大型企业集团,扩大化工醇、环氧乙烷产能,增加品种,加快乙酸乙酯、聚乳酸、生物聚酯等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精深加工比重达到80%左右;积极推动原料替代,加快技术研发和,非粮原料比重达到30%。大力发展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终端产品,培育创立“品牌”。推进畜禽产品综合加工。依托皓月、德大、华正、广泽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各类熟食品和乳制品。利用生物技术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亚洲最大的清真牛肉制品和肉食鸡出口。积极推进中新食品区建设,开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加大节能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技术进步,积极推进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实施燃煤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强化节能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节能标准、统计、监测、考核、政策等五大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严格执行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识,对超限额的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宣传和引导,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建设百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统筹城乡治理。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严格准入,推行清洁生产,到2015年,全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0%。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创建活动,在“十二五”初期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加快建设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加强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和配套管网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达到70%;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垃圾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整治,加大对农村连片治理投入,在全省400个左右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综合治理。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科教、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人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得到切实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加强风险防范。开展重点风险源和点的调查和综合评估,加大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废物、化学品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历史遗留的重点隐患治理。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第四节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节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治理辽河流域干流污染,加强松花江流域的伊通河、饮马河、辉发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及图们江、鸭绿江国际界河的管理和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的力度,确保全省人民饮水安全。到2015年,全省地表水国省控断面劣Ⅴ类水质的比例小于20%,主要江河市(州)出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第三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
第一节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九章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省人民
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建设,突出为重点产业服务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业产业链,推动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
加强水资源节约。大力推进重点工业领域节水技术,在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等高耗水行业,重点实施节水工艺及循环利用水工程,全面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强制推广应用节水产品和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居民社区节水示范、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劣质水利用等工程建设,加快节水技术、设施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用水计量与节水监督服务体系。
第二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提升机场保障和服务能力。完善“一主四辅”机场格局,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建成通化、白城机场,新建松原机场,启动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延吉机场迁建工程。拓展航线网络,开拓重点热点旅游城市和毗邻国家、地区航线,开通到达银川、等西部地区省会城市航线,实现国内省会城市全覆盖,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700万人次/年。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大低空空域开发力度,拓展农化作业、森林防火、直升机飞行等应用。
强化规划引领,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轻工纺织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加快技术和产品开发,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全省轻纺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轻工业。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扶优扶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家具制造及木制品、塑料制品、皮革及制品、卷烟等产业,建设森工兰家木制品产业园、白山喜丰农用塑料制品产业园、松花石产业园等。纺织业。强化产业集群效应,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开发适销对产品,发展特色纺织、精品纺织。依托化纤集团,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聚酯纤维,实现产能升级产品优化。发挥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集聚作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高档品牌服装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积极谋划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新型纺织产业。
深入实施《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统筹推进各类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百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引进计划、百名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开发计划、千名创新人才科技支持计划、千名首席技师打造计划、万名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万名社会工作人员培养计划、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金融人才开发计划、青年科研基金计划;推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万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培养引进工程、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工业产业跃升人才支撑工程、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工程、现代农业人才保障等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激励创新的政策以及留得住人才的生活。依托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集聚地。
(可以点击标题直接查看该部分内容)
独特生态资源产业。依托人参、矿泉水、梅花鹿、林蛙等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化,推行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规模化。抓住国家人参药食同源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全力培育“人参”品牌,打造千亿元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严格、合理开发矿泉水资源,依托企业,加快能力提升,开发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天然矿泉水品牌国际化,建设中国优质矿泉水产业,到2015年,矿泉水产能突破1000万吨。加快梅花鹿良种繁育,提高优质种群比重,强化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先进分析检测等技术,开发鹿系列产品。加快建设林蛙良种繁育,深度开能食品、营养保健、美容养颜等产品。加快提升林产工业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进一步加快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和,支持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合作区建设。贯彻落实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继续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第二节推进产业重大技术突破
目录
第一节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功能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从我省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继续加大支持东北振兴的力度、长吉图开发先导区建设全面推进、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为“十二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大动力。同时,老工业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后劲仍然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科技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伴随着发展不断深入,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更趋复杂,竞争更为激烈。总体上讲,我省目前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既要牢牢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又要认识面对的风险挑战;既要切实我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适应新变化与时俱进;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要应对好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要发展是硬道理毫不,促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毫不,进一步加大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农业基础地位毫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毫不,切实强化统筹协调,突出特色;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毫不,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毫不,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十二五”期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兼顾,强化措施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
资源共享、融合创新、深化普及、保障安全的原则,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第二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紧跟国际前沿,进一步突破汽车电子、光电子、电力电子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抓住一汽集团扩能契机,加大在车载电子产品、车身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方面研发力度,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以半导体发光器件、激光产品、光电仪器与设备和国防光电子为重点,加快LED高端显示和专用照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全固体激光器等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大力提高光电子终端产品比重,促进技术和军品转民用。以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智能电网设备、电机节能装备等为重点,拓宽应用领域,形成器件-模块-装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电力电子产品向高端、系统、规模方向发展。以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为重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业。
第三节加快长吉图先导区建设
冶金产业。按照“调整、、升级、换代”总体要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技术、管理创新,建设千万吨级精品钢、特种冶金炉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到2015年,全省冶金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钢铁工业。以节能降耗、低碳环保为核心,大力推行非高炉炼铁、烧结脱硫、钢渣综合利用等技术,积极推广富氧喷煤、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开发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制造业用钢,提高地方配套率。加快推进通钢大型化,构建东北区域特钢生产。整合铁矿资源,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铁矿石自给率。利用境外资源,重点抓好和龙市进口资源加工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延边新型钢铁。冶金炉料工业。大力发展高纯度、高复合特种铁合金产品和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支持哈达湾工业区整体搬迁,加快实施中钢铁合金、中钢吉炭异地搬迁工程,铁合金产能达到100万吨,高端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达到6万吨。有色金属工业。加大对铜、钨、钼、镍、镁、钴、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形成产业规模,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支持昊融集团发展镍盐系列及羰基铁、羰基镍产品,扩大规模,打造全国领先的镍金属深加工产业。推动辽源中国高精铝生产加工建设,大力开发宽幅中厚板材、城市轻轨及高速列车型材、硬质飞机骨架大梁等高端产品,规划建设40万吨电解铝,形成原料、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钼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加快稀土镁合金开发及应用,鼓励铜、铝等有色金属回收再利用。
第二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人居进一步改善,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延龙图实现一体化,区域中心和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加快,县城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若干特色镇脱颖而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0%,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有机高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加强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托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碳纤维等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快聚酰亚胺、高性能聚乙烯-聚苯乙烯树脂、稀土异戊橡胶、聚苯胺等产业化;突破工业用碳纤维原丝合成及碳化关键技术,加速形成万吨级生产规模,加快下游应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和有机高材料生产。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纳米碳酸钙形成规模化、系列化,支持石塑、木塑材料产业发展,拓宽市场应用领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研发生产硅藻土、高纯硅材料等特色高端产品。加快镍、钼、镁及合金的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研发,形成千吨以上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汽车用钢、大截面铝合金型材,满足汽车、高速轨道客车等应用需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强化和人才战略支撑,加快推动富民进程,全面加强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加快实现老工业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
房地产业。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改善民生、带动其它行业发展能力强的重要作用,推动我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全部解决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发展高档住宅和小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和市场供应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四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第一节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继续深化扩权强县,赋予县(市)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引导发展要素向县域集中,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加大县域金融创新力度,引导和推动银行机构在县域设立服务网点,加快县域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县域内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完善提升工业集中区和各类开发区功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产业集聚区。支持县(市)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力度,推动精深加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第二节努力提高外经贸规模和质量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和政策。充分发挥资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向现代服务业;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对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拓宽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探索服务业税收;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第二节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建设中部专用玉米、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中东部高油高蛋白大豆和西部杂粮杂豆等四大种植业产业带;建设西部松嫩草原牧业区、中部松辽平原牧业区和东部牧业区等三大畜牧业生产区域;建设东部中药材、经济动物、冷水鱼、食用菌和山珍食品,中部瓜菜、西部油料和经济作物等园艺特产产业带。
加管。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实施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建设国省控断面和空气点位自动监测站,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加大执度,实行严格的准入,依法开展影响评价。健全重点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有经济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高,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积极成效,对内对外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
本纲要根据《省委关于制定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主要阐明未来5年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适应负荷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以及电力跨区域输送,建成坚强500千伏主干网架,各地区形成220千伏双环受端电网。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高效和友好。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建设与力度,增强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风电跨区域输送通道。
综合考虑我们的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老工业全面振兴迈出更加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一节加大经济合作力度
第四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第三节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
第五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创新驱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第五章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应用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到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水泥行业。依托亚泰、冀东、金刚等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实施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7%,形成3800万吨产能,打造东北最大的水泥生产。玻璃行业。积极开发特种超薄、超白玻璃等产品,提升汽车玻璃和安全玻璃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双辽玻璃工业园、白山玻璃工业园。墙体和装饰材料。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推进蛟河天岗花岗岩深加工,加快建设中国天岗石材城。积极承接国内陶瓷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桦甸陶瓷产业园。
第一节切实加强和生态建设
装备制造业。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进一步加大技术投资力度,提高产业规模,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加快发展轨道客车、风电设备、换热设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石油机械、起重设备、汽车专用设备等,努力培育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区域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第一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八章建设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轨道客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提升新型城轨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加快轨道客车产业园和辽源高精铝配套产业建设,积极发展轨道客车配套产业,建设国际一流轨道客车生产。推进农机、换热器、起重设备等产业集群发展。
第四章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型石化产业。发挥我省面向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利用境内外油气资源,依托吉化、油田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油气、炼油、乙烯产能,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拓展应用领域,到2015年,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并举,增储上产,实施油气勘探、产能建设、老油田、装备更新等工程,省内油气产能超1000万吨。提升炼油能力和油品质量。积极争取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支持,实施吉化1500万吨炼油系统扩能,推进前郭炼油厂恢复生产,力争全省新增炼油能力500-1000万吨;依托桦甸、梅河口、汪清和松辽盆地等油页岩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采炼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页岩油,形成100万吨以上产能;积极推动对俄油气合作,谋划构建珲春500万吨级石油战略储备和千万吨级国际石油炼化。深度开发乙烯及下游产品。积极推动吉化公司小乙烯扩能,应用催化热裂解技术,实现乙烯原料多元化,到2015年,乙烯产能达到140万吨,丙烯产能达到110万吨;集中碳4、碳5资源,发展异戊橡胶、石油树脂等产品;做强聚乙烯、ABS树脂、丙烯腈等优势产品,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塑专用料等特色产品,建设全国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有机化工原料生产。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以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企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端产品。鼓励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生态农药,提高高效品种比例。积极发展催化剂、添加剂和助剂,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染料、涂料、颜料品质,培育品牌。努力提高日用化学品产品档次,积极开拓市场。着力发展功能高材料等高端产品。到2015年,全省精细化工率达到40%。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质资源优势,加快生物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适度发展新型煤化工。发掘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开发柴油、汽油、航空煤油、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生产技术,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化产品,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推动石化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汽车橡塑零部件工业园、汽车用化学品工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开发汽车化学专用料、轮胎、电线电缆护套、汽车密封件、防冻液、车用底漆等系列化工产品。
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信息、技术、金融等全方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继续推进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开展林权、农业机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试点,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开展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包括宅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二节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按照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各市(州)人民,管委会,各县(市)人民,省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优势矿产资源产业。依托我省镍、钼、镁、石墨、球粘土和硅藻土等矿产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深度开发,优化采选技术,提高工艺水平,拓宽应用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开发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保材料和高端产品,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完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加大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全面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新建1000个示范村,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快万村提升,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整治任务,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快新林区建设步伐。
第三节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不合理消费。推行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形成与我省省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社会。
第三节加快财税体制
第四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
第三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资和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农村现代流通业态,建设粮食、蔬菜、特产等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严格产地质量、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切实完善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加强陆口岸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通关机制,畅通连接我省与俄、朝、蒙三国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全面提升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发挥航空口岸功能,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完善陆港和陆港功能,实现与大连、营口、丹东港区有效对接,推进中心城市内陆港建设。
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事关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整车设计及发动机、车身、底盘技术,原油勘探及精炼技术,盐化、煤化技术,玉米精深加工、肉乳深加工、食品安全技术,采取联合攻关、消化吸收、整体引进等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围绕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研发关联技术和关联产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重点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蛋白高效筛选与表达、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新型微生物培养和发酵、生物炼制、高性能计算、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大功率全固态可调谐激光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时速500公里高速轨道客车、柔性制造、异戊橡胶、小丝束高模量碳纤维、高结构材料、超高量聚乙烯纤维、稀土镁合金、非金属纳米材料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层级为重点,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冶金、建材、轻纺、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升级。积极推广应用高耗能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水资源技术、环保产品开发技术、矿产资源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保障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转基因育种新材料的创制、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黑土保育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效优质畜禽新品(系)培育和畜禽良种快繁技术研究,以及人参、梅花鹿、林蛙等特色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围绕我省基础优势学科,加强技术预见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加强东部地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天然植被的和恢复。推进东中部地区水资源和合理开发。实施中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及黑土地。强化西部地区生态修复、草原湿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治理。建立上下游地区、自然生态地区和建设开发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和科学开发生态资源。
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公运输网。新增高速公里程2700公里,高速公总里程达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五纵五横三环四联”高速公骨架网,力争实现县(市)通高速。继续提升干线公通行能力,现有国省二级以上公占总里程的比重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县乡间重要段达到二级以上公标准。继续加快农村公建设,具备条件的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沥青)。加强对外通道建设,推进连接口岸的高等级公和国境口岸桥建设。沿边境一线公基本达到以上标准。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一汽为核心,构建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园区,以解放、奔腾、红旗系列自主品牌和节能型小排量汽车为重点,提高自主品牌轿车、中重型卡车、轻微型车生产能力,实施市300万辆和市100万辆汽车扩能工程,到2015年,全省整车产能达到400万辆,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重点支持一汽加快插电式混合动力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化,加快纯电动轿车研发制造,突破电池、电机、电控关键生产技术,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0万辆。积极发展高端特种专用车。突出“专、精、特、新”,支持专用车企业重点研发生产道、工程作业、高压输送、保温冷藏、消防安全等高端专用车,加快专用车建设,专用车产量达到20万辆。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积极打造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高起点培育百强零部件配套企业,提高汽车零部件同步开发和系统配套能力。加快形成车身内外饰、底盘、、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系统模块配套体系,建设欧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日系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地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汽车零部件出口,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以上。加快汽车物流、金融、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汽车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保障供给、节能优先、调整结构、多元发展的思,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第六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信息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服务支撑,提高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鼓励制造业生产、工艺、管理、营销等关键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服务、软件研发生产等业务。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发展面向农业科学种养、农产品流通、灾害防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开发面向农村市场的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加快信用、物流信息、电子认证、产品测评检测等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以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外包、呼叫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业务,建设、和延边3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全面提高防洪抗旱减灾水平。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推进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重点中小河流和山害防治区防洪能力。加快推进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重点地区和重要防洪城市达标建设,提高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地区排涝标准。到2015年,洪涝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第一节建设高水平综合交通网络
第四节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
——民生优先。坚定不移地把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作为加快发展、转变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和稳定的关系,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让改善民生、富裕人民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
第十章实施富民工程,使发展惠及全省人民
第二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第四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国家重要的新能源。积极促进风电、生物质能、光伏、核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开发2.0兆瓦以上的大型风电机组和AP1000核电主管道,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
第四章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着力推动全民创业
第八章建设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壮大林特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木材精深加工、绿色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林业苗木花卉等林业产业,建成敦化木制品加工、林特产品加工等15个林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森工集团、延边林业集团等100个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建设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及山珍食品为主的北方园艺特产,突出发展百万亩棚膜蔬菜,鼓励和支持大中城市保持合理的菜地保有量,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到2015年,林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园艺特产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760亿元,大中城市居民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
第二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调整电源结构。优化发展火电,重点发展城市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在中小型城市积极推广背压机组热电联产供热项目建设。有序开发水电,开工丰满大坝重建、敦化抽水蓄能电站等工程项目。加快发展核电,开工建设赤松核电项目。大力发展风电,建设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加快千万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一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第七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功能
——。把作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场化取向,着力扩大,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强化污染减排。淘汰煤耗高的火电机组、供热小型燃煤锅炉,削减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控制新增排放量。继续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深度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全面推进燃煤机组脱硫工程,着力推进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完善脱硫优惠电价、脱硫机组优先发电调度、污水管网建设以代补、绿色采购等经济政策,探索建立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松花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
第二节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
建设城际快速铁网。新建铁2305公里,改扩建铁1875公里,铁营业里程达到6330公里,时速200公里以上快速铁达到1850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51%和48%。建成中东部城市群快速铁通道,形成以哈大、珲乌“大十字”轴为主干、布局合理、联结顺畅、高水平高等级的“五纵三横”铁网络,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大幅度提高铁运输能力。
家庭服务业。以改善民生、方便群众、提高质量为旨,积极发展关系民生的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医疗、休闲娱乐、养生健身、生活咨询等服务业。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强家政服务培训建设,全面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劳动素质,形成覆盖全省的家政服务培训网络,搭建家政系统管理平台,发展“大姐”、“保安”等知名家政品牌。培育老龄服务产业,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机构的投入,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经营管理。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
旅游业。实施旅游业壮大计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融合,建设大型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精品线,提升整体服务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突出生态、冰雪、特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边境等主题,着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场、延边中国朝鲜族风俗风情园、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开发区和国际中央休闲区等100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延吉等旅游目的地城市,着力推进旅游营销创新工程,完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跨国旅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10条精品旅游线,建设9个旅游业省级集聚区。加强特色旅游形象设计和宣传,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着力推进旅游服务提升工程,建立区域性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游客集散、救援、投诉等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经营权市场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实现翻两番。
第三章建设新型工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品牌和鲜明的东北地理气候、民族民俗、科教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特色的服务业。
第四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商贸流通业。运用现代服务、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业,优化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发展城市核心商业区、城郊商业和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现代商贸业集聚区。鼓励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销售等新型业态,支持社区便利店和中小型超市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生活服务。
第四节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建设高水平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