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三世裁作衣春秋
中新社台北7月29日电 题:台湾写真:三世裁作衣春秋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刘舒凌
“有一天我希望将它带回上海霞飞路。”指着橱窗下的一把德制黑色裁缝剪刀,68岁的许金地如是告诉记者。
中新社记者日前到访台北市博爱路90号“汤姆西服”裁缝店,从剪刀说起,68岁的许金地向记者讲述这座百年老店的传奇历史。汤姆西服传至许金地这一辈,已历三世。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台北博爱路90号是一家名为“汤姆西服”的裁缝店。那把剪刀从裁缝店在上海霞飞路的创店时期,就伴随着许家人,为无数政商名人美化衣装,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汤姆西服传至许金地这一辈,已历三世。面对日前到访的中新社记者,从剪刀说起,许金地将这座百年老店的传奇历史娓娓道来。
上世纪初,5位裁缝师傅在上海霞飞路上开店做长袍马褂,当时那里是法租界,不少追求洋气时尚的上海人脱下长袍马褂,穿起西装,中式服装店生意每况愈下。裁缝师傅们便努力转型,在1916年成立汤姆西服店,许金地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创始人。
中新社记者日前到访台北市博爱路90号“汤姆西服”裁缝店。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关于店名“汤姆”的由来,第一代的创业者认为,既然要做洋服,就要配洋名。当时店铺隔壁住着一位名叫汤姆的洋人,他们索性就拿邻居汤姆的名字作了店名。“汤姆”由此开启百年历史。
许金地说,店名的由来也许是误打误撞,但是汤姆西服的口碑是长期稳扎稳打、慢慢积累起来的。那时,师傅们从没做过洋服,他们买来现成的西服,拆开来反复研究琢磨,好在有扎实的裁缝功底,学起来很快。
“裁缝师傅们一开始就注重裁剪合乎东方人身材,做工精巧细腻,加上再结合中国传统的刺绣手艺,很快就在霞飞路华人圈站稳脚跟,打出影响。”许金地说。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当天蒋介石穿的礼服就出自汤姆西服之手。一时间,包括杜月笙、宋子文等上海滩名人,纷纷成为汤姆西服的座上客。1947年,汤姆西服店搬迁来台,凭借良好的口碑、专业和积累的人脉,数十年间,几乎垄断台湾政商高层人士的西服定制,曾为蒋经国、马英九、王永庆、张忠谋等量体裁衣。
中新社记者日前到访台北市博爱路90号“汤姆西服”裁缝店。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量产的西装多半只能顾及尺寸大小,至于西装的身长及体型无法面面俱到。我会依照不同人性格与特质,打造属于他自己风格的西服。”许金地说。
每制作一件西服,许金地都需要和客人见三次,第一次量身,第二次调整,第三次成衣。量、裁、缝各个环节上“针针计较”。“一定要坚持精工巧制的传统流程。”他说,传统工法讲究“16字要诀”,即“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打造一件西服有上百道工序,需要90个小时。
尽管已有数十年裁缝经验,许金地仍将每一件西服都视为“新的挑战”。许金地说,每个客人的身材、品味、喜好都不同,每一件都要对得起百年老店的信誉和名声。
68岁的许金地向记者讲述这座百年老店的传奇历史。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许金地向记者展示一张老照片,那是上世纪中后期博爱路的热闹场景,依稀可见“汤姆西服”的招牌。
许金地说,随着时光变迁,这些年,博爱路已少见当时的热闹场景,相比之下,店里多了不少大陆的客人,每有大陆顾客上门,都会热情接待,“两岸一家亲嘛”。
对于未来,许金地有两个愿景,一是许家裁缝手艺能世世代代传下去,续作衣上春秋;二是将店开回大陆,回到事业开始的地方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