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推进开发性PPP模式助力稳投资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题:从项目开发到片区开发 专家建言推进开发性PPP模式助力稳投资
新华社记者韩洁、王雨萧
一边是政府钱袋子“捉襟见肘”,一边是补短板基建投资需求旺,今年以来在财政收入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双双放缓背景下,如何“稳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一大关切点。
29日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开发性PPP论坛”上,与会业内人士建言,应在规范运行、防范好债务风险基础上,探索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从传统项目开发转向片区开发,以开发性PPP模式打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空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介绍,不同于传统PPP模式以单一项目开发为标的,开发性PPP模式倡导以一定的空间区域为标的,以提升区域价值、自我造血、促进城镇发展为目标,是旨在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公共服务与产业培育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开发模式。
“开发性PPP是一种可持续的政社合作模式,区域空间开发要考虑人口、产业、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助于解决单个项目PPP存在的诸如重建设轻运用、加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刘尚希说。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监管寒冬后,今年以来我国PPP项目出现回暖迹象。据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截至11月初,中国各地正在推进的PPP项目近7000个,总投资约9万亿元。
事实上,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鼓励地方依法合规采用PPP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PPP模式的发展呼唤开发性PPP模式。”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春看来,开发性PPP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的前提下,以区域内增量财政收入作为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来源,走自我造血、激励相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
孟春建议,应积极探索开发性PPP与专项债结合模式,二者结合有利于加速项目融资,减少资金成本压力,提高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充分竞争、风险分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一种模式的创新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实践。出席论坛的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书峰介绍,他们尝试在开发性PPP中将规划设计咨询、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运营六大服务整合,目前已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59个区县投资运营了77座产业新城。在区域发展实现巨变的同时,累计为合作区域贡献财政收入超千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王代玉介绍,目前广西纳进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的200多个项目总投资三千多亿元,其中22个开发性PPP项目总投资760多亿元,总量规模较小,未来探索空间很大。
针对各地开发性PPP“冷热不均”现象,中国PPP基金原董事长周成跃建议,政府应该用“看得见的手”引导资金向相对不发达地区流动,对于中西部地区开发性PPP予以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提出将适当调整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认为,最低资本金比例有所下调,同时允许通过发行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这将降低在项目投资中自有资金需求量,有助于解决包括PPP项目在内的本项目资本金筹措,增强投资主体投资能力,更好助力稳投资和稳增长。
在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推广开发部主任夏颖哲看来,完善开发性PPP模式,解决好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信任问题至关重要。论坛上,针对社会关切的热点,中国财科院PPP研究所所长彭程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开发性PPP研究成果《开发性PPP概论》。
与会专家代表建议,政府要优化营商环境,以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建设,引领PPP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PPP风险防控能力;此外还要创新融资模式,降低市场成本,用好政府市场两个资源,鼓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开发性PPP项目的可融资性。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