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行业去“非标产品”进行时
“平板玻璃行业的非标产品占比非常大。”提到厚度不达标的平板玻璃在市场上横行的现状,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副秘书长李会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无论从产品的角度、应用的角度,还是标准化工作推进的角度,目前市场上非标平板玻璃的状况都亟待改善。”
基于此,由全国建筑用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沙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标准审查会,于去年11月在沙河召开,会议对包括《平板玻璃》在内的三项国家标准进行审查。
记者通过采访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得知,目前该审查会形成的报批稿送至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进行最后的审定,预计3月前将形成正式报批稿件。虽然报批稿件最终成为国家标准尚待时日,但将非标玻璃驱逐出市场的理念已成为共识。
非标产品危害标准化推广
翻看目前通用的GB11614-2009《平板玻璃》国家标准可以得知,平板玻璃的标准厚度为2~6mm、8mm、10mm、12mm、15mm、19mm、22mm和25mm的公称厚度,根据不同玻璃厚度存在0.2~0.3mm不等的允许偏差范围。超出允许范围的玻璃产品即为非标玻璃,比如市面上经常可见的4.7mm、3.5mm玻璃。
0.1mm的细微差别能对玻璃加工产品带来多大影响?
很多加工商将其看作小事一桩,不值一论。而在李会看来,细微之差对产品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正是祸之根源。
“从应用角度来说,非标玻璃产品的安全性首先就难以保证。”李会介绍,3.5mm的玻璃比4mm玻璃的强度肯定要差。假如一扇窗户玻璃厚度设计为6mm,并据此设计好了胶条的弹性程度、耐老化度。如果工程偷工减料玻璃变薄了,时间一久,在氧化作用等各方因素影响下之,玻璃自然就松了,其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就会降低。“如果再出点危险,玻璃扭扭曲曲地恐怕都有掉下去的可能。”
除了非标玻璃应用的安全性难以保证,李会认为非标玻璃横行带来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危害,就是标准化推广的问题。
作为平板玻璃下游的加工玻璃行业,尤其是如今推广应用的节能玻璃,往往要用两层或三层玻璃。如果平板玻璃产品厚度比较凌乱,与之相关的型材都要调整。使用非标玻璃做成两层中空玻璃,厚度算下来会少很多。而型材厂不可能在玻璃厚度定好后再做模具,两层玻璃、三层玻璃不达标,还要想法用别的东西弥补,叠加起来的误差就会越来越大,型材标准化推广难度必然也随之加大。
“结合市场实际,也有专家在审查会上提出要不要放松非标这个口子,但最终大家一致决定不能开这个口。否则,不仅标准的严肃性难以保证,随之带来的偷工减料、产能等都是比较大的危害。”李会说。虽然每一项标准从审查、报批到公示,再到最终实施,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审查会上坚决去除非标产品已成为共识。
行业浮躁心态待改善
非标产品带来的危害比比皆是,去掉非标的工作难度依然不小。
在采访中,河北某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负责人就曾对记者表示,下游加工商指定选择非标尺寸的玻璃,合标玻璃生产出来却在库房里存放日久,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现金流。与此同时,使用非标玻璃的工程在结束之后也并没有得到必要和及时的处罚,使用非标产品的违规违法成本非常低。这些都是造成行业非标产品横行的原因。
“非标产品的使用问题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李会说。作为消费者来说,虽然痛恨非标产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消费者并不知道房子是谁盖的、谁设计的,最后还要为其买单。作为玻璃企业来说,在投标时经常可见的是互相拆台、压低价格,而不是想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竞相提升价格,且这种恶性循环在行业情况不好的时候更加严重。
一方面是企业在行业较为困难的当前,为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质量的浮躁心态和短视做法;一方面,行业对非标产品约束力作用较为有限的问题,也需要正视。
“作为协会来说,我们要大力从正面引导和约束企业生产。”李会说,“从我个人角度来说,第一,希望企业家做事情不要那么浮躁,这样在这种方面出现错误的可能就小了。第二,加大技术投资,在行业形成产品竞争的良性循环。比如,我的产品比大企业产品好,我就买得比他贵;同样,大企业说自己的品牌好,产品检测、设备也相同,那么我就要卖得比小企业更贵。这是可以接受的。”
当前行业形势较为低迷,很多企业破产,在李会看来这就是行业优胜劣汰最好的方式。不管是行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的发展方式。企业家不光要考虑资金的能力,还要考虑产品的能力、管理的能力,以及行业的消化能力。“只要有市场我就拼命往里投资的做法不可取。”
“总之,标准化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包括产品,包括每一个流程、工序都要讲讲标准化,大家都能省好多劲,做事情的时候偏离得就要小一点。”李会说。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