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行业四大信用怪现象 追款之路艰且难
近来“供应商堵门”事件频发,肇庆四会一陶企连续多天遭供应商开货车堵门要债。顺德一企业XX照明被曝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1.8亿巨额债务,遭供应商拉横幅“承诺付款期限不兑现无诚信”堵门。顺德另一家老牌企业XX电子倒闭,传欠供应商5000多万,引来几十名供应商聚集讨债,供应商担心货款合同沦为一张废纸,有人甚至表示“急得想自杀”。停产、倒闭潮狂袭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供应商回款遥遥无期。其中映射出的厂家和供应商脆弱的关系,制造业存在的授信制度,一旦信用受到损伤,厂家和供应商信用关系该如何修复,如何实现合作共赢?
企业破产后,还给供应商的只有空头数字?
谈到企业倒闭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佛山某陶瓷化工公司营销总监Z先生不假思索地说道:“影响肯定是有的,没有影响是假的。”被拖垮的传闻言过其实,但确实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据称7月份倒闭的豪X陶瓷,欠了其900多万的货款。双方从2012年开始合作,到2014年期间只是断断续续的合作,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将几百万的本赔进去了。
企业倒闭,意味着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Z先生说,在企业刚开始停产的时候,供应商还能去厂里拉一点冲款的砖,或者拿老板开的车抵债。后面政府一接手,宣布破产,进入破产程序,供应商就什么也拿不到了。“工厂的一些资产要拿来还银行贷款,税收、水电、工人工资,最后根本轮不上还供应商的货款。”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只能等着法院的判决书,而那些在供应商看来都是空头数字,破产企业根本就没有资产来执行。
某上市企业也是豪X陶瓷的供应商之一,据了解被豪X陶瓷拖欠的货款高达2300万元,相当于该企业去年销售利润的一半,损失不小。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风投公司和董事会的压力下,该企业收紧授信,7月份开出的授信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比传统的三个月缩短了一个月。如果其他客户不答应这个条件,基本上不做(他们的生意)。
3个月的押款期越拖越长,最后变成死账
Z先生所在公司与豪X陶瓷的合作,就是从押三个月货款的“行规”开始的。他表示,豪X陶瓷的货款一直不好收。刚开始还能按期履行合约,按时还款,后面货款就慢下来了,三个月的押款期也慢慢变成了四个月、五个月甚至半年。到豪X陶瓷倒下的前一个月,就收不到货款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突然就倒下了”。他那九百多万货款,就随着豪X陶瓷的倒下成了呆死账。
据称,从去年开始,豪X陶瓷开的期票就兑不出来了。对此,Z先生表示:“那时候我们追得也蛮紧的,当初觉得货款拖了这么久,需要去解决。原来有考虑冲砖冲出来,但是冲砖的损失太大(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冲款的砖按出厂价核算给供应商,最后大概只能折回货款的四五成)。豪X陶瓷那边老板也是可以谈的,也签过还款协议,当时觉得有款回来,就没有去冲砖。三个月货款,一千多万,按协议,每个月还60万,一年多还完。还了两个月,豪X陶瓷就已经拿不出来了。”
对于这样的合作,Z先生表示无奈:“所有的合作商都有签订合同,但是合同没有很大的约束作用,没有很严格的执行。”他们只好拉响其它合作的风险警报,如果一些客户没有及时回款,在出货方面会把得比较严,如果企业情况已经不乐观了,就会卡货。“现在的情况是,逼一逼,基本上能回来一点。而企业的老板也会跟你谈,我现在要多少货,付你多少款,然后就又开始边供货边还款项了。”
除了时不时上门逼一逼,有的供应商干脆派业务员背着铺盖到厂家讨要货款。如佛山某釉料厂的一位业务员,就跑到了河南的合作企业厂里蹲守。每天吃住在那里,在饭堂吃饭也不付钱,在厂里住了一个月才把货款要回。
期票形式的押款,不做等死,做的话等于找死?
从现金交易到期票信用合作关系的转变,更多的是因为供求关系的转变。但是发展到如今,期票更像“供应商开给厂家的高额透支信用卡”。按照佛山某陶瓷科技公司Q先生的说法,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用期票的形式来合作,供应商就像银行一样,陶瓷厂引诱供应商进去,等同每个月给供应商分期付款,而陶瓷厂延迟或中止付款,就会变成一笔烂账,风险相当高。
据了解,6千万可以运作一个陶瓷厂,虽然连基本的陶瓷生产设备都买不齐,但是因为供应商都可以赊3个月货款,一个陶瓷厂找4、5家供应商就可以“借鸡生蛋”。虽然这样提供原料设备的风险相当高,但还是有供应商跟飞蛾扑火一样,前仆后继。“不做等死,做的话相当于找死。”Q先生如是说。
押款增加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而这些也都通过产品的价格,回到了厂家的身上。对于押款期和产品价格,直至生产成本的关系,广东一陶企某副总表示,其实有实力的企业不一定选择押款,只是有时候担心结完款项,发现货不对版,服务也跟不上。他还表示,在跟供应商的合作上,更多的希望供应商做好产品和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厂家即使做不到现金交易,也会尽可能付款结清。
据了解,正规的企业都有拿货付款流程。生产设备这一块,先交定金,设备进厂付60%,试运行付80-90%,剩下的款项后期按月结算。化工料也是一个月对账,两个月挂账,三个月备单,根据合同付款。
押款成为习惯做法,不能全怪下游,供应商也有责任?
Q先生表示,在上游色釉料企业产能尚未跟上陶瓷企业产能扩张步伐的早期,上游色釉料企业有一段时间,生意很好做。如今,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押款不一定是陶瓷厂的责任,是色釉料厂相互争抢客户,相互价格竞争造成的。可选择多的前提下,价格一样,陶瓷厂家就比押款期。”因此他认为,押款的由来是“色釉料行业恶性竞争导致的行业潜规则。”2008年前,行业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那个时候还有现金交易,现在几乎是不可能了。
据了解,业内某知名大企业的期票已经开到2017年,令人震惊,“但还是有企业愿意做,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供应商自己是否有想一下,为什么不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打动客户,而是靠押款期?”Q先生苦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毛利率30-40%的时候,压一年货款可以保本,利润点低于10%,两三年才能保本。
1997年就入行的Z先生,经历过早期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提及那段日子,他表示90年代现金交易还是比较多,那时候交易没这么大,可以现金交易,货发出去就有款回,或者易货交易。“很多时候拉熔块进去,拉砖出来,直接货易货。那个时候的砖能卖,拉出来转手也能变现,大家你情我愿,现在是被冲款。以前你卖1毛,我也能卖1毛,现在冲款亏得很惨。以前的货也好卖,还是属于良性的交易方式。”2000年后,陶瓷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也开始意识到保护经销商的利益。“企业不冲砖,就开始押款,在那时押款也属于一种结算的方式。对单后一个月付款,现在对单后两个月、三个月。如今在佛山,三个月就算好回款了。”
信用机制的重构,供应商如何应对信用评估系统的缺失?
停产、倒闭潮下,浮现一笔笔高额供应商货款,反映了陶瓷行业上下游的信任关系还是很脆弱。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南庄人做陶瓷,福建人卖陶瓷,赣州人炒陶瓷原料,具有区域性的人员圈子,合作起来往往首先看老板怎么样,而不是企业。
当然在合作之初,谁也不愿料想到信用关系的破裂。信用评估系统的缺失,是陶瓷行业内企业的通病。有知情人士分析,有的上游企业往往凭借客户的用货量一刀切,客户每个月1000万的用货量,就授信2000万,而很多客户是没有还款能力的,这就无形中埋下了很多隐患。2000万的呆账,即使每个月还30-50万,也要两三年才能清完,死账基本上要不回来了,或者要回来的概率很低。
前面提到收紧授信的某上市企业,在公司内部也建立起了风控部门。据相关人士透露,现在该上市企业的业务员做新客户都要报备。风控部门会搜寻客户资料,做一个信用调查,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和经营状况。建立合作关系后,后续发货回款情况也在监控范围内。如果授信超过额定的授信额度,也需要经过风控部门。同时,该上市企业计划在半年内,对旧有的客户做一个信用分级。根据信用分级,优质客户会享受市场波动情况下的优先降价,及较高额度的授信;信用级别差的客户,授信额度会相应降低。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外上游企业一直都有这样的信用评估机制,因此抗风险能力也比国内企业强,呆账、死账现象也比国内少得多,他们早前已经与国内下游企业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而国内上游企业为了争抢国外企业的客户,通过押款期(压货款)这样一种方式,打破了这层关系,才形成了目前劣币驱良币的局面。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