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市场动态

建陶营销三十年变迁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博士总结,中国建筑陶瓷墙地砖营销,经历了四代发展模式:第一代是最早由厂家自产自销,没有经销陶瓷的经营户,市场还未出现经营店;第二代是由于市场发展的需要,陶瓷厂家需要经销商协助销售,于是厂家附近或市区出现了零散分布的陶瓷经营店;第三代是后来陶瓷经营店越来越多,集中起来自发形成批发市场,经过政府的重新改造,形成大型陶瓷批发中心;第四代即今时的全面营销时代。
  “批条”时代有货就不愁卖
  1983年是一个值得陶业特别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从意大利引进年产30万平方米的国内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并于1984年7月投产,生产出100mm×200mm规格的彩釉砖。这是一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揭开了中国建陶工业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的序幕,从这一刻起,开启了中国现代建陶业的发展之路,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从国外引进自动化墙地砖生产线的热潮。
  在这股热烈的浪潮之中,山东、福建等地的建陶企业不甘其后,亦从国外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自此掀起国内各省建陶企业高速扩张产能的高潮。
  随后三年,中国瓷砖产量以年均50%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尽管如此,仍远远难以满足旺盛的消费需求。19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形成了对各种建材及装饰材料庞大的市场需求。虽然此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大多数普通民众徘徊在温饱线边缘,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消费瓷砖这种“奢侈品”。
  “这一时期,厂家的销售模式都是自产自销,有货就不愁卖,完全是卖方市场。”张力(化名)很怀念当时的辉煌,卖砖还得找关系、批条子,厂长每天上班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今天的货给谁”。张力在佛山建陶行业浸淫三十载,曾担任知名陶企营销总经理,如今自己创业。
  彼时,江苏常州,一家叫做红星美凯龙的企业正好处于创立初期,并且生存艰难,直至1988年开始产销一体化,前店后厂经营家具。谁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这家曾经与陶瓷“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会快速发育为国内最大的家居连锁卖场,并与众多陶瓷经销商及厂家建立密切关联。
  1989年前后,受国内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和山东、福建等地,建陶产业发展迅猛,企业数量和生产线急剧增加,继而成为国内建陶产量前三的产区。
  截止1990年,全国乡级以上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已达745家。这一时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建陶企业,其销售模式基本上是坐等客户上门买货,这一阶段的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多和市场价格的高低上。
  对一些国有骨干企业的产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基本上在内部生产管理上。
  而生产经营相对灵活的乡镇及集体企业,产品同样供不应求,企业的销售部门也很少主动出击到市场上去推销产品。因此,这一阶段的建陶企业,清一色是生产主导型的企业,产品销售方式比较单一,还谈不上市场销售,更没什么渠道和品牌意识。
  “1990年~1993年,无论是陶瓷生产厂家,还是经销陶瓷的集体或个体,都与体制紧密相关,其身上的‘计划经济’特征甚为明显。”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博士对本报记者回顾说。
  这一时期,建陶行业还未现经销商制,甚至也没有像样的展厅,如佛陶集团等企业的订货会都是在火车站旁的地下室举行。
  而在终端,同一厂家生产的产品在同一地区通常由多个批发商共同销售,价格极不统一,投诉严重,毫无市场保护可言。混乱的价格体系以及不平衡的供需关系,使得产品价格相当之高,“一片500×500mm规格的抛光砖甚至能卖到20元以上的高价”。
  “当时人工成本低廉,原材料价格便宜,大部分厂家使用进口小窑生产,一天的产量只有2000~3000m2。”正因为低成本、高利润,陶瓷成为当之无愧的暴利行业,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压机就是印钞机”。 

1/3 记录数: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