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击鼓传花的泡沫
我哥哥巴八灵,今年打算结婚,要买一套婚房。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买房,开年以来房价飙涨的消息从各种渠道流入他的耳朵里,让他有点紧张,跑来问我是不是应该尽快买?
我帮着慢慢梳理,一起细细分析了购房的核心要素,物业、交通、周围的商业配套等等,找出了几个口碑不错、又符合要求的楼盘。末了,巴八灵还强调,这几个楼盘里最好有学区配套。巴八灵尚未结婚,更不用说孩子,居然已经开始关心起学区房的问题了。
跑完了这几个楼盘,一道难题摆在了面前,中意的房子没有好学区,而好学区配套的又看不太上,价格还贵。算算账,一套90平米的婚房,有学区的要多花好几十万,每个月的房贷也多好几千。
巴八灵回家后与女友、两方家长商量,最后还是决定买那套有好学区的,反正有了孩子总要买的,学区房领涨又抗跌,能早买就早买,现在不一步到位的话,以后估计就更贵了。
房子和子女教育,可以并称为中国家庭的两大历史使命,是中国人最愿意花钱的事,尤其两者搅在一起的时候更不得了。
每年三四月份,小学招生季开始,学区房话题总要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上炒上一轮。在北京、上海,天价学区房更屡屡见诸媒体。北京有一套46万/平米成交的神话学区房,已经传了好几年,前些日子被央视鉴定为子虚乌有,但几年来这样的价格依然被诸多媒体、公众所相信,已然充分说明了“学区房=高价”这个思维定式。
对于学区房的价格,这样去理解或许更加明确:
学区房价格 = 普通房产价格 + 入学名额价格
一套单价4万块的学区房,如果周围的非学区房单价是3万,那么这个好学校的入学名额价格就是1万/平米。买了这样一套学区房,溢价部分就相当于多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了一个优质小学的学籍。考虑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以及现行的中小学入学制度,这几乎是一个必然出现的市场化行为。
问题在于,如果单纯是市场化的供需匹配,高价格会导致需求下跌,而学区房即便再贵,也不缺市场,令人趋之若鹜,就像我哥哥巴八灵,孩子都还没生出来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这其实就是学区房里最有趣、也最值得玩味的一点:所有人都认为,优质学校入学名额的价格会持续地上涨,这意味着学区房的价格上涨预期是有保障的。
很多人买学区房,会去挑选最烂、最小、最不适宜居住的类型,孩子入学后,再加上一点价转手卖给下一波适龄儿童的父母。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是一个“使用价值”不断转手传递的过程,在需要的时候买入,拿到了优质学校入学名额后再卖出,房子越小越烂就意味着总成本越低,流通性也越好。所以当事人并不担心风险,因为中国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永远恒定地存在,而且只会不断地增强,而资源却是稀缺的。
12下一页 >共2页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