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空间变迁看城市发展 《上海纪事》书写当代上海春秋
中新网上海8月19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在过去三四十年里,经历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背后,人和城市是一种怎样的关系?19日,《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作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学者刘悦来,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郑荣发等来到上海书展现场,与读者们分享交流。
于海谈到,过去三四十年,上海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城市空间变化带来的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概念,更是社会空间的概念。
《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是同济大学出版社“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中的第一部作品。于海教授也是该书系的主编,他在丛书总序中写到,“上海纪事”既是纪事本末,更是当代叙事,本丛书立志以上海研究的历史经典为范,聚焦今日上海,创出当代的都市“竹枝词”。丛书的主题,已选的和待选的,无论是工人新村、商街、创意园区,还是娱乐空间、滨江岸线、里弄世界等,都力求以历史(纪事)为经,以场所(社会空间)为纬,以历史意识和空间敏感,来书写当代上海的春秋。
刘悦来分享了创智农园的故事。如何在城市空间中,更好地促进人和人的交往、人和自然的交往。创智农园的营造,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是空间的营造,第二是话语的营造,第三是社区的营造。通过农园,把步道带到脚下,把种植带回都市,把劳作带进课堂,把游戏带给孩子,把互动带回邻里,把生产带入生活,这一系列的回归,是把大尺度的城市进步与亲切尺度的日常改善整合起来,以自然教育和自然种植的活动,整合过去几十年由资本化空间生产带来的人与人的疏离。
身为农园的组织者,刘悦来相信这场改变空间风向的努力是可能的,因为社会本身有创造力,土地本身有创造力。
作为田子坊项目的主要推动者,郑荣发谈到,田子坊的建设和其他地方建设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没有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自然和人文价值。田子坊最大的特征,是让老树发新芽,它在增加、创造新的功能和价值。田子坊呈现的是社会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是城市空间更新进程中人文社会价值的回归。
据了解,“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的下一部作品将聚焦上海工人新村。在原有八十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外缘兴起的工人住区,既是当代上海的一个空间事件,也是一个社会事件。通过工人新村的纪事本末,相信读者不难一窥六十年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完)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