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涂料行业发展的“硬伤”
据了解,2014年的中国涂料市场可谓是悲喜交加。事实上,取得理想成绩的涂企毕竟不多,有些甚至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可谓是一片狼藉。
国内涂料品牌面临国际大牌的市场挑战
最近几年,国外强势涂料品牌积极扩大市场疆域,中国涂料市场竞争越来越充满硝烟味。立邦和多乐士俨然成为民用涂料领域的两大霸主,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反正我相信,国内涂料品牌的市场竞争进入是白热化的程度。
涂料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中国涂料企业虽然在最近二十多年来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但在2014年,不少国内涂料企业表现乏力,尽管销售额有所增长,但盈利能力却在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只是有限的增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涂料企业在2014年表现得并不理想。
产品和管理创新严重缺乏
中国涂料企业的产品创新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倒是人云亦云,跟风成风。一些企业特别是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受短期利益驱动,以模仿为主,以概念为主。真材实料、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有待进一步加强。
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简直就是寡见少闻。特别是一些经营上十年的老涂料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是老套路老做法。绝大多数涂企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的唯一主题,这正是企业容易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虽然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利润,但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迫切的问题。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策略。
涂料企业成长乏力
中国的涂料企业除了少数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大部分企业都是打一枪换一炮,以游击战的形式在市场兴风作浪。成长型涂料品牌普遍增长乏力,人才、资本和技术等阻碍了企业的大肆扩张。如果不改变观念和经营策略,预计三、五年之内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恶性竞争日趋严重
我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建材市场去调查,发现涂料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产品陷入以低价为主的恶性竞争。特别是一些国际大牌涂料企业也采用低价策略,直接严重地打击了国内中小涂料企业的产品销售。
也有人认为,低价策略这是一种品牌的洗牌方式,用低价扼杀老品牌的市场和新品牌的诞生。通过低价来抢占市场,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惯用的一种营销手法。
企业和代理商缺乏有效沟通
首先是企业和代理商没有有效沟通,企业以上量为主,代理商被动接受。营销过程中,涂料企业的营销模式与代理商没有有效对接,形成双方经营意愿的背道而驰,可以说涂料品牌和代理商两败俱伤。不少涂料企业自找到了代理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代理商能否卖得动货才是关键。其实企业和代理商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应该是战略合作关系,双方进行平等对话达成共识,才能快速发展。
涂企严重缺乏长远战略
战略的严重缺失是中国大部分涂料企业的通病。因为战略的稀缺,企业决策隔三岔五地变化,很多决策执行到一半又变了,前期的工作等于做无用功。战略一般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在不同阶段,企业的战略会发生变化。在不同市场,营销人员需根据公司的整体战略进行细分战术,做到具体市场具体分析,不同客户不同策略。
部分涂料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动力,企业管理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疲惫心理。企业经营战略缺乏连续性的传承,后备力量不足,老板成为决定品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涂料企业经营成本暴涨
大环境的规范化,环保标准要求、危化品的管理,原辅材料的涨价,人力资本的增长,物流成本的增加,人才的恶性挖角,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暴涨。这种成本的上升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减缓,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涂料企业辛辛苦苦的劳作,但企业并未收到合理的回报。成本的上升成为扼杀涂企利润的“头号凶手”。
涂料市场两极分化加剧
涂料市场的“二八定律”表现得更加明显,规模性的涂料经销商掌握了核心终端,容易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小的零售经销商只能分得一些残羹冷炙,进退二难,经营举步为艰。我认识一些销量上亿的涂料代理商,他们在一方市场可谓如鱼得水,呼风化雨。还有很多上千万的涂料代理商,他们个个雄心勃勃,磨刀霍霍。而一些小涂料代理商则是叫苦连天,度日维艰。
行业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
涂企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中国涂料行业的高级人才一直都很缺乏。至今,不管是营销类还是技术类和服务类人才,涂料精英人才可谓是大海捞针。涂料行业部分精英因看不清行业大势或找不到合适的知心老板,纷纷萌生退意或转行。然而,涂料业的高级培训和系统学习也很少,这将继续影响中国涂料行业的长足发展。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