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消除“三高” 上下同欲者胜
2014佛山“两会”期间,有业界代表指出,陶瓷行业历来被视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随着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方面日渐改善,无论是“煤改气”还是使用“煤制气”等清洁能源,还有使用较低能耗的陶瓷产业装备,以清洁生产达标企业的姿态继续生产,创造其庞大的工业价值。同时,不少主打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机械装备涌现,为陶瓷行业摘除“高污染、高能耗”这顶高帽子贡献出力。
此前有业界观点称,“三高一资”的环境杀手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桎梏,直接影响着陶卫行业在全社会中的位置,乃至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可见,不管是名符其实的产业背景,还是确有其事的指责诟病,陶瓷行业作为传统产业,不可避免地产生污染和能源消耗,并由此产生了“三高”名声。
虽有人表示陶瓷行业不是“三高”产业,而是朝阳产业,但屡屡曝光的名单之中、传媒之上,陶瓷企业的身影是存在的。如何降低影响、消除污染指责,成为陶瓷行业和所有企业共同面临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消除“三高”,知易行难,需要集行业内外之合力,把陶瓷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施落实到位,沿着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秉持生态文明、美丽陶瓷的理念,按照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指引,把陶瓷业的绿色低碳环保之行,融入国家整体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洪流之中,与其他行业一道,共同为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梦而努力。
这其中,作为“重点户”之一的陶瓷行业,实现的目标任重道远,需要陶瓷行业上下游企业同心合力、同舟共济、同声共气,以创新驱动下的节能减排为抓手,以转型升级愿景下的绿色陶瓷为目标,上下同欲,戮力同心,既作为跨越生存的新起点,更作为超越明天的新跳板,方能在消除“三高”的持久战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陶瓷行业消除“三高”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涉及面广。并不是单纯陶瓷卫浴生产企业的问题,还包括上游的色釉料、陶机装备,及下游的设计使用、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的共同参与。
由此也折射出另一个问题,陶瓷生产企业作为“三高”的代表,承担了整个产业链的责任,虽然其责任占比居大、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单凭生产企业能完全消除“三高”吗?显然是个问号。同时,陶瓷生产对装备、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性颇大,有些是生产企业不能左右的。如果装备不具有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设计性能,那让企业去妄图实现这些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因而,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是整个产业链的事情,而非单独生产企业的问题。这就要求对于消除“三高”,努力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目标,需要集合整个产业的力量,需要上下同欲。大家可谓一条线上的蚂蚱,谁都有脱不开的责任,谁都有必须承担的义务。
国家、行业协会等出台的各种标准、法规、规划、措施等,也均涉及整个产业链条,这也在佐证,消除“三高”,不单独是陶瓷生产企业的事儿,而是整个产业链的事儿,是全行业的事儿。
这也就要求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相关企业,研发设计、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点,以消除“三高”为共同的目标,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上游企业为下游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和便利,生产环节尽可能通过严细管理、技改、创新等降低高污染、高能耗,并全力满足各项标准、法规的要求,提供低碳、环保、绿色的陶瓷产品,实现清洁、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生产过程。
不可否认,近年来,陶瓷行业在节能减排、消除“三高”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成效更可圈可点,但离终极目标依旧相去甚远。
消除“三高”不是一两家企业的事,也不是你参与我不参与的事,而是需要所有企业都参与,并为之共同努力的事。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面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节能减排的逐步深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日趋严格、严厉、严细,生态文明、强国梦想成为新追求的当下,陶瓷业若再不摘除“三高”的帽子,显然不合适宜,有煞风景,但消除之法,也非一朝一夕。曾经的欠债,未来的发展,行业的固有生产模式,已经把陶瓷业推向了“三高”的风口浪尖,且观念形成已久,消除尚需时日。
因此,需要陶瓷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结成上下同心、目标同向、行为同步的产业链战略合作联盟,唯有如此,才会加速消除“三高”步伐,才会尽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才会为美丽中国梦、强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