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材行业启示:从地产总量、行业特征与公司成长谈起
人口增量是美国地产波动的核心变量,同时由于城镇化率和人均住宅套数的提升,美国 住房新开工的增速长期高于净新增人口的增速,在部分时期会受到信用等外部政策的利 好。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美国呈现较大差异,中国人口增速放缓速度快于美国,但城 镇化率仍低于美国且翻新需求远低于美国,后两者均为美国 50 年代的水平。
呈现较强周期性波动。可以大概分为五个阶段:1)1945 年之前:二 战前美国地产需求中枢较低且呈宽幅震荡,年私人住宅开工套数在 50 万套上下,一战、 大萧条、二战均给地产发展带来较大冲击;2)1945-1970 年:二战后经济复苏,地产 迅速发展,长期需求中枢上移,年私人住宅开工套数站上 100 万套,跟随 1948 年、1953 年、1957 年、1960 年、1969 年等数次经济危机,美国地产也在 50-60 年代呈现窄幅 周期性波动;3)1970-1990 年:进入 70 年代,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人成年,美国地 产发展又迈入高峰,但在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滞胀冲击下,呈现更大的震荡幅度;4) 1990-2005 年:进入 90 年代,在住房自有率提升政策、宽信用宽利率、移民潮等支持 下,美国地产呈现长达 15 年的繁荣,从 100 万套左右提升至 200 万套的年开工量;5) 2005 年至今:2005 年之后,随着次贷危机爆发,美国地产大幅下挫,私人住宅新开工 2009 年低点仅约 50 万套,相较 2005 年高点下滑 73%,危机后地产逐年复苏,2021 年美国私人住宅新开工已回升至 160 万套,相较 2005 年高点下滑 23%。
首先,人口为美国地产波动的核心变量。美国住宅新开工与净新增人口相关性较高,一 方面新增人口反映育龄人口,青年育龄人口为购房主力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婚育意愿, 婚育意愿也是影响购房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移民也是美国新增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 90 年代以来的移民潮补充了人口自然增长趋弱的状况,近年移民人口占据美国净 新增人口的半数以上。移民的补充也使得美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人口增速长期处于较 高水平,是支撑美国战后 60 年的地产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城镇化率、小家庭趋势等也是美国地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剔除经济周期波动的 影响,我们以 10 年为维度分析新开工增速与净新增人口增速,发现二者呈现较强的相 关性。在强相关之外,二者也呈现出另外两个特征:1)80 年代之前美国住房新开工的 增速均高于净新增人口的增速;2)在部分时段住房新开工增速与人口增速有所背离。
1、80 年代之前美国住房新开工的增速长期高于净新增人口的增速,主要系:1)城镇化 进程拉动城镇新增住房需求。美国城镇化率从 1900 年的 40%提升至 60 年代的 70%, 之后城镇化速度放缓,当前城镇化率为 83%;2)套户比持续提升。50 年代美国户均住 房套数甚至小于 1,不能满足每户家庭一套住房的刚性需求,60 年代之后提升至 1.1 左 右的合理水平且维持在此附近波动;3)小家庭化趋势逐步显现。每户家庭人数从 50 年 代约 3.5 下降至 80 年代的 2.7,此后下降幅度放缓,当前每户家庭人数为 2.5。
2、部分时期住房新开工增速与人口增速有所背离,主要系:1)70 年代:住房增速更高 主要为二战后婴儿潮一代成年拉动了更多的住房需求;2)90 年代:新增人口增速更高 主要是美国颁布了更宽松的移民法案,移民人数在短期快速增长;3)21 世纪前十年: 住房新开工增速更高主要由于宽信用宽利率对地产的刺激。
经过美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美国住房销售逐步从新房为主演变成二手房为主,且大 量的高房龄存量房也为庞大的修缮需求奠定了基础。 当前美国住宅新开工较少,住宅销售中新房占比也较低。美国每年住宅新开工占存量住 宅的比例近 50 年来下降较多,从 70 年代的 2%-3%,到次贷危机时下降到 0.5%,近年 又回升至约 1%;而我国当前住宅新开工占存量住宅比例较高,测算约 4-5%。同时,美 国住宅销售量中也以二手房为主,当前新建住房成交仅占比约 10%。
美国存量住宅的建成时间较为久远,翻新、维修等需求较强。根据 American Housing Survey 2019 年数据,约半数住宅建成于 50 年代至 80 年代,存续年限中位数为 45 年。 在此背景下,美国存量住宅出现问题较多,在居住适宜性的调查中,约 5%的居民反馈 其房屋不适合居住,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包括水管、供暖、供电等;在住宅漏水问题的调 查中,约 10%的居民反馈存在问题,在外部漏水中,屋面占比 44%、地下室占比 28%。
中国房地产与美国呈现出较大差异,城镇化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中国新增人 口数与人口增长率自 1990 年起长期下行,同时缺少美国的移民人数对人口增长的支撑, 净新增人口下滑幅度较大。而中国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化率在 30 年间从 26%提升至 64%,城市住房需求为新建住房快速增长的来源,此外小家庭化趋势起到一定支撑。
从人口增速与城镇化率看长期住房需求:从人口增长率看,中美近 30 年均呈现放缓趋 势,但中国放缓速度快于美国,截至 2020 年人口增长率为 0.1%,而美国为 0.4%,美 国相对高的人口增速,一定程度源于近年移民增长迅速,可以直接在当期拉动住房需求。 但中国目前城镇化率与美国 50 年代水平相当,未来对城镇住房尚有较大提振空间。 从住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看存量房翻新需求:大多数建材品类均可用于住房翻新, 在部分成熟市场翻新更是占据绝对主流,住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可以一定程度反映 市场的重装修需求情况,这一比例越高,说明当期需求中新房需求占比越高。中国当前 城镇住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约 5%,与美国 1950 年高峰的水平相当,美国当前已 下降至 1%,表明当前中国需求仍以新房需求为主,存量市场的翻新需求远低于美国。
对比 1950 年:中国当前的存量房翻新需求比例与城镇化程度或与 1950 年的美国相当, 但人口增速弱于当时的美国。相同点是中国住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以及城镇化率水 平与 1950 年的美国相当,中国 2020 年住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为 4.8%,美国 1950 年时为 4.5%,城镇化率均为 64%;不同点是中国人口增速弱于 1950 年的美国,美国 1950 年时处于二战后的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增长率为 2.1%,而中国当前的人口增长 率仅为 0.1%。因此,人口增长对国内住房需求的支撑更弱。
对比 2005 年:中国当前的存量房翻新需求比例与城镇化程度相较 2005 年的美国仍有 较大提升空间。相同点是中美人口增速均已处于放缓态势;不同点是中国人口增速值相 较 2005 年的美国更低,美国 2005 年时仍有 0.9%,而中国当前为 0.1%。但是中国城镇化率相较美国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当前为 64%,而美国 2005 年时为 80%;中国住 房新开工占存量住房比例也高于美国,中国当前为 4.8%,美国当时为 1.7%,住宅翻新 需求占比低于美国。因此,存量房翻新需求提升和城镇化进程会在未来起到更强支撑。
美国建筑与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住宅(包括私人新建住宅、私人 住宅翻新、政府投资住宅),第二类是狭义基建(包括交通、道路、电力、环境保护、公 共安全),第三类是非住宅、非基建建筑(包括办公楼、商业、学校、医院、酒店等)。 二战后美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长期维持 40%,狭义基建约占比 20%,其 他占比 40%。但在住宅中,新建住宅的投资比例逐年下降,从二战后的 70%下降至约 50%(考虑到住宅翻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小,故当前翻新面积远高于新建面积)。
在地产下行周期,非住房建筑工程往往逆势发力,尤其是政府投资类的非住房建筑工程, 这在大萧条时期、二战后、次贷危机时期都体现较为明显。 1)大萧条时期:在 1929 年大萧条时期,政府的非住宅投资仍在增长,1931-1933 年虽 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远远小于住宅投资和私人的非住宅投资,从而对建筑与工程总投资 形成了较大支撑。
2)二战后:在二战后的 15 年内美国经济虽迅速复苏,但也受到 1948 年、1953 年、 1957 年三次经济危机波动的影响,每当住宅投资进入阶段性低谷,非住宅类项目仍维 持较高增速对冲了地产的阶段性下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次贷危机时期:在最近一次地产下行周期中,私人投资的非住宅项目在 2005 年地产 见顶后仍维持高速增长,2009 年才随次贷危机爆发而下滑,而政府投资的非住宅建筑 与工程也是长期持续稳健。
美国建筑业投资中住宅比例较低,远低于中国。从美国 2002-2021 年平均水平来看,建 筑业投资中住宅占比约 42%,其中主要为私人建造,政府建造较少(仅占全部建筑业投 资的 1%)。建筑业投资中办公室占比 5%,商业、酒店等商业服务建筑占比约 8%,教 育、医疗公共建筑占比约 12%。与 2004-2021 年中国平均水平相比(未涵盖狭义基建) 相比,美国住宅占比低于中国(中国为 62%),考虑到住宅投资中美国翻新远高于中国, 故美国新建住宅投资占比相较中国更低。
在美国百年地产波动中,建材产品跟随地产而波动,但又普遍展现波动性小于地产且长 期成长性更强的特征。 参考美国水泥发展历程:水泥波动与地产新开工呈现高度相关性,但波动远小于地产, 主要原因是非住宅类建筑与工程的支撑。在 1945-1950 年的战后住宅建设高峰,美国水 泥表观消费量增速小于地产新开工。水泥在新建住宅、各类基建和其他建筑中都有应用, 而翻新中应用较小,因此住宅新开工整体波动对水泥影响较小,且影响幅度趋于下降。
此外,水泥需求也呈现出成长性优于地产的特征。美国水泥表观消费量在过去 120 年呈 现长期增长态势,且总体增速高于地产,美国 2020 年水泥表观消费量为 1900 年的 33.5 倍,而 2020 年住宅新开工套数仅为 1900 年的 7.3 倍。这或源于:1)生活水平的改善, 单套住房面积增加;2)建筑质量提升等因素使得单套水泥用量或有所提升。
对比中美各建材品类,除水泥与地面材料外,中国各类建材年人均用量均小于美国。这 一方面与美国翻新需求占比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使用场景、消费习惯差异等相关: 中国水泥市场远大于美国。中国年水泥用量为美国的 23 倍,年人均水泥用量为美国的 5.4 倍,主要原因是:1)美国私人住宅建设普遍是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框架,而中国商品 房楼房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2)在住宅领域,水泥主要用在新开工,而中国住宅新开工 远高于美国,人均年住宅新开工同样高于美国;3)美国基建近百年来稳步增长,而中国 仅用三十年赶上,当前中国基建也较大支撑了水泥需求。
中国建筑涂料人均用量小于美国。美国年人均建筑涂料用量为中国的 1.7 倍,主要原因 是美国当前建筑涂料翻新需求远高于中国,美国住宅翻新占比约 71%,非住宅翻新占比 约 12%,合计 83%,而中国当前翻新需求占比较低,新建需求仍为主导。 中国石膏板人均用量小于美国。美国年人均石膏板用量为中国的 3.2 倍,主要系石膏板 在中国住宅领域渗透偏低。中国商业和公共建筑装修领域应用较多(占比约 70%),住 宅领域仍处推广阶段(占比约30%),且住宅装饰装修中石膏板多用于吊顶装饰(约70%), 隔墙领域应用尚少。美国石膏板有约 80%应用于墙体建设,这主要由于美国以独栋住宅 为主,承重墙少,无分户墙,且石膏板消费习惯已经养成。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贯彻 实施和装配化产业发展,我国石膏板在住宅隔墙应用将有广阔提升空间。
中国地面材料消费习惯与美国差异较大。中国地面材料以瓷砖为主,瓷砖占比大于 80%, 地毯、地板等占比较少,而美国地面材料以地毯为主,当前占比约 45%,因此呈现美国 地毯市场空间大于中国,而瓷砖市场空间远远小于中国的特征。(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美国最近一轮地产周期始于 90 年代初。彼时提升“住房自有率”成为政府主要的住房 目标,政府鼓励降低首付比例,利率长期低位,金融监管放松,地产迎来了十余年的长 期繁荣。但出于对通胀担忧,美联储从 2004 年 6 月起两年内连续上调高联邦基金利率, 从 1%上调至 5.25%,利率上升使得次贷借款人还款压力加大,违约率迅速上升,戳破 了地产泡沫,地产自 2005 年起迅速降温,最终随危机爆发地产跌入谷底。
美国各个细分建材品类在这轮地产下行中普遍表现出了较强韧性。美国建筑涂料产量低 点为高峰时的 73%,至 2020 年已回升至高峰时的 107%,而地产新开工仅回升至 67%。 沥青瓦出货量低点为 62%,当前回升至 87%;瓷砖消费量低点为 56%,当前回升至 86%; 水泥表观消费量低点为 56%,当前回升至 80%;石膏板出货量低点为 47%,当前回升 至 72%。从整体来看,上述品类在低谷时的下滑程度与当前的复苏程度都远好于地产新 开工,主要源于这一阶段美国建材需求以重装修、非地产为主。横向对比各个品类,建 筑涂料最好,沥青瓦、瓷砖、水泥次之,石膏板再次之,地毯最弱,主要源于各品类需 求结构不同,住宅重装修和非地产占比越高,需求韧性越高。
聚焦建筑涂料行业:在 2005-2013 年期间,自有住房升级改造中的重涂实现了逆势上 涨,使得行业需求具备韧性。对比 2005 年与 2013 年的美国建筑涂料市场,新建住宅 涂料需求下降 50%,二手房涂刷需求下降 20%,商业建筑涂料需求下降 40%,而对自 有住宅改造升级中的重涂需求逆势增长 5%。在自有住宅重涂需求的支撑下,2013 年美 国建筑涂料全行业建筑涂料销量下降仅为 15%。
但各品类之间也有所分化,这主要与各品类需求中的重装修占比、非地产占比等有关。 建筑涂料非住宅需求约占下游需求 17%,住宅翻新需求占 71%,新建住宅需求仅占 12%。 对于屋面材料,由于美国住宅以独户住宅为主,因此 55%屋面市场为沥青瓦,沥青瓦翻 新占比高达 82%(考虑老旧原因与天气事件),新建需求占比仅 18%。地面材料美国同 样以翻新为主,住宅翻新需求占比 58%,商业建筑占比 26%,新建住宅占比仅为 16%。 石膏板的住宅与非住宅维修改造占需求 50%,新建住宅占 35%。因建筑涂料翻新等需 求占比高,其受住宅新开工波动影响最小。从新建住宅需求占比看,建筑涂料(12%)
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建材品类的重装修占比都在提升。美国石膏板需求中住宅与非住 宅的重装修占比从 80 年代 30%提升至当前 50%。美国地面材料需求中住宅翻修比例从 2002 年 48%提升至当前 58%。建筑涂料在住宅重涂占比从 2015 年 67%提升至 2020 年的 71%。沥青瓦老旧翻新占比从 52%提升至 57%,如果考虑到天气事件导致的翻新, 则翻新占比从 78%提升至 82%。
此外,产品生命周期、消费者使用习惯等也会影响各品类在地产波动下的表现。例如地 面材料中的地毯在次贷危机前近 60 年销量持续上升,受地产波动影响很小,这与人造 纤维兴起、地毯成本下降带来渗透率持续提升有关。但在次贷危机中地毯受影响的程度 比地面材料市场整体更大,这主要由于近年美国 PVC 地板更加流行,地毯在地面材料 中应用大幅下降,从 60%下降至 40%。
大型家居建材中心为美国家装类建材最主要的销售渠道。根据 NHPA 数据,2020 年美 国家居建材市场约 5000 亿美元,其中主要渠道为大型家居建材中心,其占比高达 62%。 美国大型家居建材中心前三是 Home Depot(家得宝)、Lowe’s(劳氏)、Menards,2020 年,家得宝收入约 1321 亿美元,劳氏约 896 亿美元,Menards 约 118 亿美元,三者分 别占据家居建材中心渠道份额的 43%、29%、4%。
具体到各个品类来看,渠道结构也有不同。其中建筑涂料、地面装饰材料中,直营门店 占比最高,而在美国石膏板企业 USG 下游结构中,大型家装公司、专业分销商渠道则 占据较高比例(仅家得宝、L&W Supply 两个客户就占据收入的 40%左右)。
从渠道结构的演变趋势看,近年各类渠道占比相对稳定,家居建材中心集中度有所提升。 近年家居建材中心维持着最大的份额,在整个家装建材市场中占据 63%。在家居建材中 心内部,家得宝与劳氏的占有率持续提升,家得宝占有率从 2014 年的 40.9%提升至 2021 年的 44.8%,劳氏从 27.6%提升至 28.5%。
美国形成上述以大型家居建材中心为主的渠道主要源于:1)美国建材市场以装饰、翻 新为主,需求更为零散;2)DIY 市场较大,一站式商超更符合消费习惯;3)美国下游 需求占比最高的专业承包商规模较小,同样需求零散。
美国住宅施工市场高度分散,专业施工分包商占据主流。美国住宅承包商主要分为总包 商与专业分包商,总包商分为新建建筑与改造装修总包商,新建建筑可分为非自销与自 销(自销指自有土地,销售时附带土地价值,即意义上的地产商)。美国住宅承包商市场 规模约 14000 亿美元,企业数量约 300 万个,单个企业平均收入规模约 46 万美元。总 包商市场空间约 3900 亿美元,专业承包商市场空间约 9700 亿美元,市场规模比例约 为 3:7。专业承包商数量约 222 万个,企业数量占比约 74%,平均收入规模约 44 万 美元;总包商数量约 78 万个,企业数量占比约 26%,平均收入规模约 51 万元。此外 非个体经营企业为 63.5 万个,企业数量占比约 27%,对应市场规模占比约 89%。
专业承包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非个体经营的承包商企业中,63%的总包商和 67%的 专业分包商年收入都小于 100 万美元。非自销多户建筑总包商和自销总包商大企业相对较多,年收入 5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 32%和 24%,但改造装修总包商和 专业分包商小企业占比较多,年收入 5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比仅有 3%和 9%。参考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规模标准,几乎全部改造装修总包商和专业分包商都是小企业。
在新建市场中,总包商向下分包比例较高,最终施工主体仍以专业分包商为主,且越大 的分包商越注重统筹管理能力。住宅施工高度专业化,单个总包商自雇施工工人很少, 绝大多数都为分包。除多住户外,总包商自雇施工工人平均小于 3 人,而单个专业分包 商的自雇施工工人平均达到 7 人。在混凝土地平、砌砖、石膏板、地基壁炉、管道、电 线、供热通风与空调、地毯和安全系统等工程上,超过 90%的总包商选择分包,即使是 成品木工和室内门,也有 60%左右总包商选择分包。施工因其专业属性,能力边界更容 易触及,施工人员的规模经济不显著。一家总包商即使规模很大,也很难完成全部工作, 因此并非大规模的承包商会更多选择自雇工程人员。大规模总包商更注重的是工程的统 筹管理,分包比例更高,如在涂刷工作上,年开工次数超过 25 次的承包商里,有 89% 会选择分包;在屋面工作上,年开工次数超过 25 次的承包商里,有 94%会选择分包。
在重装市场中,同样以专业施工承包商为主,但个人施工也占据一定比重。重装修市场 中的购买主体主要为专业施工承包商(Pro)与个人(DIY),其中以项目个数口径计专 业施工承包商占比约 63%,个人施工占比约 37%。以市场空间口径计专业施工承包商 占比更高,主要系专业施工承包商通常承担更大更复杂的重装修项目,个人(DIY)的 单个项目中位数约 600 美元,专业施工承包商(Pro)单个项目中位数约 2600 美元。 美国各类重装修项目的专业施工承包商占比有所差异,屋顶、门窗、墙板、电路等属于 典型的专业施工承包商占比高的项目,而管道附件、安防系统等个人施工的占比较高。
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得渠道结构发生改变。以建筑涂料行业为例,美国建筑涂料参与 者主要分为消费者 DIY 与涂刷承包商,其中消费者倾向于前往家居建材中心等,而涂刷 承包商更倾向于零售网点,主要系零售网点可以带来价格低、产品可用性强、信用条款 好、产品工作地交付等诸多承包商更看重的优势。随着美国消费结构中,涂刷承包商的 占比逐步提升,DIY 的占比逐步下降,美国零售网点的渠道也变得更为重要。
总结来看,需求零散使得家居中心成为主流模式。大型家居建材中心为美国家居建材最 主要的销售渠道,占比超过 60%。需求零散使得家居建材中心成为主流模式,原因在于: 1)美国建材市场以装饰、翻新为主,零售需求更为零散,且消费者习惯存在差异,DIY 市场较大;2)美国下游需求占比最高的专业承包商规模较小,工程需求也同样零散,且 不同品类也存在差异。
而对比来看,中美下游客户特征存在差异,北美家居建材市场的客户特征是“c+小 b”, 且小 b(即专业承包商)占比持续提升;而国内家居建材市场的客户特征是“大 b+小 b+c”,在地产集采+精装修趋势下,大 b 比例提升曾是趋势,而伴随外部环境变化以及 存量房翻新修缮需求逐步释放,小 b 和 c 的比例未来或将逐步提升。随着国内下游客户 特征发生变化,一站式模式的家居建材企业成长的土壤将会更加肥沃,这种商业模式也 将成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常见生态。在此趋势下,部分家装建材的头部企业已经进行前瞻 布局,一是在小 b 与 c 端加紧渠道建设,二是通过品类外延向一站式、平台化企业迈进。
中美大型建材上市企业数量领先,在全球百强中占据半壁江山。建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 的大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出众多大型上市企业,其中中国、美国由于在人口数量、 国土面积、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因素,也孕育出了数量最多的大型建材上市企业。根据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 2022 年 1 月发布的 2021 全球建筑材料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行 TOP100 榜单,上榜的建筑材料上市公司分别来自 25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企 业 38 家、美国企业 16 家,中美企业合计数量已经超过 50 家,占据榜单半壁江山以上。 除中美之外,日本入选榜单的上市企业也达到 8 家,位居第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从结构上来看,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榜单中后段,美国、日本企业排名相对靠前。从具 体排名分布来看,美国 16 家企业中 9 家企业在前 40 名,超过半数;日本 8 家企业中 6 家企业排名在前 40 名,占比为 75%;中国 38 家企业中 12 家企业位居前 40 名,26 家 企业位居后 60 名。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榜单中后段,美国、日本企业排名相对靠前, 显示出经过长期的发展并进入到成熟市场后,美日建材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美国建材市场广阔,孕育出众多上市企业,传统周期与家装建材均有分布,水泥、骨料、 混凝土类与涂料类公司最多。将美股中总部在美国或在业务在美国开展较多的部分建材 上市公司进行梳理(含早先上市但因被并购等原因退市的企业)。从行业来看,美股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多的两个大板块分别是水泥骨料混凝土类,以及涂料类。在水泥等板块中, 除 CRH、西麦斯两家跨国企业在美股发行存托凭证之外,美国本土也有较多水泥、骨 料、混凝土上市企业,由于同样具备运输半径等特征,部分水泥企业同时从事石膏板业 务;在涂料板块中,除宣伟、PPG 等全球涂料巨头,此外百色熊母公司马斯科、著名涂 料企业立帕麦同样具备较强竞争力,威士伯曾经在美股上市,后被宣伟收购后退市。
美国建材板块整体呈现高集中度。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美国各个建材子行业在当 前整体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具体来看,建筑涂料行业集中度最高,CR3超过80%, 石膏板、水泥、地面材料等集中度也呈现较高水平,其中石膏板行业 6 大集团瓜分市场, 水泥行业 CR5 超过 60%、CR10 超过 80%,地面材料的 CR3 超过 40%。
美国建筑涂料市场集中度较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参考 2018 年数据,北美建筑涂 料行业 CR3 已经达到 83%,CR5 预计在 90%以上,行业第一宣伟市占率约为 50%。 对比欧洲、亚太、美国建筑涂料市场,欧洲市场前十大企业市占率约为 60%,亚太市场 前十名市占率仅为 44%,更多的市场空间被小企业占据,美国市场集中度显著更高。
北美建筑涂料市场 1989 年 CR5 已达到 47%,集中度水平相对较高。美国建筑涂料 1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行业不断出清,大量小企业在此之前已经退出。如 1987-2002 年这一时期,规模以上(年销售额 10 万美元以上)企业数量大量下降(从 1987 年的 297 个下降至 2002 年的 170 个)、建筑涂料业的产业工人数量显著减少(从 1992 年的 8600 人下降至 2002 年的 6800 多人)。 北美建筑涂料近 30 年集中度提升加速。北美建筑涂料行业集中度近年来提升趋势显著, 从 1989 年到 2018 年约 30 年时间里,行业 CR3 从 37%提升至 83%,CR5 从 47%提 升至 90%以上,其中宣伟市占率从 1989 年的 16%提升至 2018 年的 50%。
企业间收购兼并是建筑涂料集中度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收购兼并是推动美国建筑涂料 集中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以宣伟、PPG 为代表的行业龙头整合动作频频,1989 年 行业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中,有 6 家企业最终被宣伟、PPG 直接或间接收购。1995-2004 年 10 年时间有 9 年,涂料企业的年并购(不局限在建筑涂料)次数达到 10 次及以上。
在市场集中度提升后期,相较于市场出清,并购成为龙头扩张的更优经营策略。美国建 筑涂料行业历史悠久,最早的企业诞生已经超 150 年,在多轮周期浮沉、环保淘汰、消 费升级等洗礼下,行业出清与淘汰持续演绎,二十世纪末 CR10 已超 60%,在技术、产 品、渠道等领域全面落后的小企业多数已被淘汰,留存下来的大多是具备深厚历史底蕴 且在产品、渠道等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或差异化优势的企业。在此背景下,相比于采取 市场竞争方式继续强行出清,适时的收并购或更加高效、双赢。例如在直营门店为主的 渠道特征下,通过收购快速获取空白区域的稀缺门店布点,可以更快的实现渠道扩张。
对比而言,中国建筑涂料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在近 20 年房地产市场快速 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的推动下,建筑涂料行业总量的发展速度与行业内企业的 质量提升、观念升级并没有完全匹配,行业格局总体较为分散,外资巨头、本土龙头以 及小型的作坊式企业同时存在,企业间生产技术、产品品质、品牌认知、渠道能力分化 显著。这意味着对比美国成熟市场,国内市场通过出清淘汰的方式挤出落后企业的空间 更大,在市场成熟并达到一定的集中度前,收并购或并不是国内企业的优先选择。
美国石膏板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大型企业瓜分市场。美国石膏板市场主要 6 个集团下 的 7 家企业参与,其中 USG 排名第一,圣戈班排名第二(旗下包括瑟登帝石膏与 建筑产品),国家石膏、佐治亚太平洋石膏、美洲石膏、PABCO 分列 3-6 位。
USG 为代表的行业龙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美国石膏板龙头 USG 早早就在行业奠定 了先发的产品与品牌优势,公司于 1901 年成立,1909 年收购了位于英国的最早的石膏 板生产企业 Sackett 公司,并继承了 Sackett 公司的 Sackett 牌石膏板,正式进入了石 膏板行业。1917 年,USG 出品了 Sheetrock 牌石膏板,并将其防火、易安装、干式施 工的优势进行重点宣传,成为美国最早推广石膏板的公司之一。
行业内频繁整合加速了市场的出清和集中。美国石膏板市场是全球最成熟石膏板市场之 一,企业间整合并购在近 30 年来持续贯穿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石膏板行业 高速发展 1993-2002 年的近 10 年间,北美石膏板企业从 1993 年的 18 家,减少到 2002 年的 10 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包括 BPB、圣戈班、可耐福等石膏板巨 头在行业内持续进行收购兼并,使得行业集中度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市场较为集中,龙头企业份额较高。在美国市场瓷砖属于地面装饰材料子品类, 我们将瓷砖与地面材料汇总分析。行业集中度来看,无论是地面装饰材料整体(包含瓷 砖、地毯、地板等)还是单独瓷砖品类,集中度都较高,其中莫霍克在瓷砖市场占据着 行业领导地位,在地面装饰材料市场的市占率为 23%,在瓷砖行业的市占率超过 40%。
地面材料行业龙头莫霍克成立于 1875 年,虽然属于瓷砖行业新军,但是在地面材料领 域已经深耕已久,是美国最早的地毯企业之一,并且在 20 世纪初作为全国唯一提供全 系列家用地毯的织造商引领行业。 莫霍克通过收并购带来的扩张与布局,实现了快速增长。公司从 1992 年以来共完成了 40 次以上的收并购,收并购的标的公司业务领域广泛,区域也分布在全球各地。而且通 过收并购,莫霍克持续巩固美国地面材料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其瓷砖业务也从 0 起步, 快速成为行业第一。
水泥:跨国龙头占据主导,整体格局趋于稳定。美国水泥行业格局在 2001-2014 年较 为稳定,2015 年、2018 年的两次大型并购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其中 2015 年拉 法基与豪瑞合并成立新的拉法基豪瑞成为行业第一,2018 年 CRH 收购美国本土水泥 企业 Ash Grove 后跃居行业第四。参照 2006 年市场格局,在合并之后,拉法基豪瑞 将跃居美国第一,份额或在 25%左右,行业 CR5 或将提高到约 60%的水平。美国市 场龙一与龙二都是跨国水泥巨头,整合后的拉豪、以及总部位于墨西哥的跨国水泥龙 头 CEMEX 合计份额接近 40%。
回顾 1991 年以来美股主要指数与建材主要标的股价走势,可以看到一方面美股指数总 体趋势向上,而建材相关板块相关标的在总体跟随美国股指震荡向上的过程中,波动性 更大,且建材板块内部走势显著分化。
进一步分析,将美国主要建材标的从 1991 年开始不同年份至今的收益情况进行统计并 排序,同时将美股三大股指与家得宝(本身属于家居建材卖场,性质不同,但可以一定 程度反映整体市场与渠道景气情况)的收益情况作为参照,可以发现从长序列的持续表 现来看,美国建材股收益情况分化显著,其中:
1)持续表现优异:代表标的为美国建筑涂料龙头宣伟与美国屋面防水标的卡莱尔。其 中宣伟 1991 年以来涨幅达 147 倍,2000 年以来、2005 年以来涨幅也分别达到约 60 倍、23 倍;卡莱尔 2000 年以来涨幅达到 49 倍,2005 年以来涨幅也超过 20 倍。
2)持续表现偏弱:代表标的为跨国水泥企业 CRH、西麦斯,以及美国地面材料龙头莫 霍克,其中 CRH 自 1991 年以来涨幅约为 17 倍,但同期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达 31 倍, 标普 500、道琼斯指数涨幅也超过 10 倍,且 2005 年以来涨幅仅 151%,明显跑输三大 股指;西麦斯从 2000 年至今收益开始几乎一致排在主要建材标的最末端,且收益总体 为负,表现显著弱于其他标的;莫霍克 1994 年以来涨幅仅为 521%,跑输同期三大股 指,且总体收益也排在全部标的偏后水平。
3)具备较大波动:代表性标的为美国本土的水泥、骨料、混凝土类企业,包括鹰牌材料 (水泥、石膏板)、詹姆斯哈迪(水泥为主)、马丁玛丽埃塔(骨料、混凝土)、火神材料 (骨料为主)。此外,涂料企业 RPM、PPG 也有较大波动。
4)此外,作为对照标的,家居建材商城龙头家得宝也取得了可观长期收益,1991 年以 来上涨 168 倍,2010 年以来上涨超过 12 倍,2015 年以来也取得了 200%以上涨幅。
将代表企业从 1997 年到 2021 年当年年底的估值、业绩进行分析并对股价涨幅进行归 因,可以看到:1)对于长期收益领先的宣伟、卡莱尔,长期看能较为稳定的实现估值、 业绩的提升并对收益带来贡献,即同时赚到了估值与业绩的钱;2)对于长期收益偏弱 的莫霍克、CRH,一方面业绩波动较大,同时估值也从长期维度看呈现下滑趋势,即业 绩的钱赚的并不稳定,且赚不到估值的钱;3)对于收益处在中间位置的标的,部分源于 估值、业绩的钱都能赚到,但幅度相对偏小,另一部分则是业绩能赚到较 多的钱,但是估值的钱赚的很少。
进一步看,不同标的长期业绩走势分化显著,其中宣伟、卡莱尔长期业绩走势稳健向上, 成长性显著,展现出较为明显的穿越周期能力;火神材料、鹰牌材料、马丁玛丽埃塔、 PPG、莫霍克、CRH 则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尤其是在周期底部时业绩下滑幅度大、 持续时间长,且在周期景气回升过程中,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跃过前期业绩高点。尤 其是 CRH 与莫霍克,长期看业绩波动更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进一步看,不同标的长期业绩走势分化显著,其中宣伟、卡莱尔长期业绩走势稳健向上, 成长性显著,展现出较为明显的穿越周期能力;火神材料、鹰牌材料、马丁玛丽埃塔、 PPG、莫霍克、CRH 则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尤其是在周期底部时业绩下滑幅度大、 持续时间长,且在周期景气回升过程中,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跃过前期业绩高点。尤 其是 CRH 与莫霍克,长期看业绩波动更大。
将视角进一步聚焦到上一轮美国地产周期下的美股表现:由于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美国 地产在 2006-2008 年期间经历了景气度的大幅回落,其中新房销售、二手房销售均同比 下降,地产新开工下滑幅度超过 70%,且次贷危机的影响也使得美股迎来一轮时间长、 跌幅大的熊市,纳斯达克、标普 500、道琼斯三大指数分别在次贷危机期间下跌 56%、 57%、54%(从危机前最高点开始计算)。直到 2011 年初,纳斯达克指数才回到前高, 标普 500、道琼斯指数直到 2013 年初才回到前高,用时超过 4 年。
在本轮次贷危机中,美股建材标的虽然也都经历了下跌但分化显著: 1)从回撤幅度来看:只有宣伟跑赢三大股指,在危机期间仅回撤 39%;家得宝、美国 灰矿、RPM、PPG 等勉强与指数跑平,回撤跌幅在 60%左右;绝大多数建材标的大幅 跑输三大股指,其中 10 个标的跌幅在 70%及以上,西麦斯、USG 跌幅达 90%。 2)从反弹情况来看:截至当前或退市前,只有 USG、西麦斯没有回到前高,这也是本 轮回撤幅度最大的两个标的。宣伟、家得宝依然表现优异,其中宣伟仅用时 1 年多一点 就回到前高,并且截至目前已经相对前高大幅上涨 1246%,相对底部涨幅超过 2000%; 截至目前,绝大多数标的在回到前高以后也取得显著超额收益,其中 CRH、火神材料、 莫霍克表现稍逊,相对前高涨幅不足 100%。
具体来看,本轮回撤幅度与建材企业在危机期间的收入、业绩表现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 系,回撤相对较小的宣伟、家得宝、美国灰矿等在 2007-2009 年期间的收入、业绩下滑 幅度也相对较小,伴随收入、业绩受影响幅度的加大,对应的建材标的股价回撤幅度也 随之增加,其中不乏有收入或利润在 2007-2009 年期间下滑超过 50%,部分标的业绩 下滑幅度超过 100%(即转亏)。
结论一:次贷危机期间,翻新需求占比更高、对新建住宅依赖更少的建材品类需求更稳 定,从而使得对应行业内公司表现最优,建筑涂料是其中的最佳赛道。 在经济危机期间,由于房地产销售整体下滑,因此使得建材需求只能更多依靠存量翻新 等支撑,与新建需求尤其是新建住宅需求相关性越强的建材行业,需求受损越发明显。
其中建筑涂料、沥青瓦翻新占比更高,在本轮需求回落最少,建筑涂料仅下滑 27%、沥 青瓦仅下滑 38%,行业内公司也在地产整体低迷下获得了相对稳健的经营表现,尤其是 涂料行业最为明显,行业内的宣伟、RPM、PPG 收入、利润表现均位居前列,从而在 本轮回撤中表现较好。 而与新建相关性较高的地面材料、石膏板、水泥等则在本轮受到较为明显的需求冲击, 考虑到水泥依然有基建领域的需求支撑,因此地面材料与石膏板在本轮需求受影响尤为 明显,USG(主要是石膏板)、莫霍克(瓷砖、地面材料)、鹰牌材料(业务为水泥、石 膏板)等也受到行业影响,在本轮表现略逊,回撤也幅度也较大。
结论二:阶段性危机景气下行带来的回撤是良好的布局窗口期,尤其对于优质赛道中具 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优质公司来说,阶段性回落将带来更好的向上弹性。 首先,经过美国地产周期的波动,虽然当前地产需求仍未恢复顶峰,绝大多数建材行业 需求也没有回到前期高点,但是我们观察到除西麦斯等少数标的外,绝大多数标的在 2020-2021 年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取更高值),已经超过 2005-2008 年表现最好年份的 收入利润水平,这也驱动着股价达到了 2007-2009 年回撤前的水平,并创下自 2007 年 回撤前以来的新高。这背后或反映出在行业总量依然没有完全恢复的背景下,份额提升 与外延开拓(包括海外布局)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成长动能。
- 标签:建材行业百强企业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美国建材行业启示:从地产总量、行业特征与公司成长谈起
人口增量是美国地产波动的核心变量,同时由于城镇化率和人均住宅套数的提升,美国 住房新开工的增速长期高于净新增人口的增速,在…
-
世界头条:中国建材、安徽海螺再登《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财富Plus APP于北京时间2022年8月3日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上海建工建材科技2021年预制混凝土构件产量全国第一 上半年增长近3成
- 首府重大项目与建材企业购销对接会举行
- 王诚当选2021年度全国建材行业十大新闻人物
- 困局延续多家建材企业2022上半年利润大跌最高预亏75亿元
- 安乐窝——中国建材家居F2C品牌直营供应链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