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分析预测

从新工艺到新产业 海口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见雏形

从新工艺到新产业 海口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见雏形

  6月27日,在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CBD),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海南银行总部大楼项目正加快建设。

  起重机此起彼伏吊运原料,工人在流水线上对钢构件进行埋弧、焊接等作业……近日,在位于海口云龙产业园的装配式钢结构加工基地,工人们正将一根根长条状的钢筋原料,加工成搭起高楼大厦的钢构件“积木”。

  “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9月份,装配式建筑发展得有多红火,我们也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已经从业近十年的陈兴顺见证了相关产业“从0到1”的拔节生长。

  “以前做装配式建筑都要去广州等地的工厂订货,然后通过海运回来,耽误工期不说,还增加了运输成本。”中建四局五公司东寨新居二期项目经理杨爱琦告诉记者,“现在家门口有了装配式建筑工厂,项目按期交付的信心更足了。东寨新居二期项目建筑主要部件使用装配式建筑材料,装配率达到50%以上,扬尘少了、噪音小了,工地也更‘靓’了。”

  在海南威特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施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装配式建筑订单需求。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混凝土结构,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使物料和能源损耗降低,有效减少建筑垃圾,推动建筑产业向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海口市通过装配式实施方案评审的项目共98个,装配式建筑面积达805.8万平方米。其中,政府投资建设项目246.18万平方米,社会投资建设项目559.62万平方米。近年来,海口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基本实现装配式建筑“应做尽做”。

  在云龙产业园,海南浙大钢构有限公司近200亩的装配式钢结构加工基地,排列整齐的厂房在阳光下显得蔚为壮观。“基地的工人队伍从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装配式建筑为公司带来了更多订单,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现场负责人陈兴顺是土生土长的云龙镇人,他告诉记者,自2018年开始引进装配式钢结构加工流水线后,公司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大跨步发展。

  “这是去年引进的组立埋弧一体机,原来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序,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陈兴顺说,新引进的国产设备比过去的进口设备生产效率更高,工人操作和维护也更加简捷,“截至目前,加工基地共拥有11条钢结构部品生产线,满足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装配式预制构件供应。今年1-5月,基地完成产量约14000吨,创造产值约1.05亿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海口市共有4家企业拟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下一步,海口市将通过延长装配式建筑面积奖励时限、减轻建设单位报规报建负担等方式,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有序开展,本年度拟推进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80%以上,力争提前完成考核目标。

  年产能5万立方米的中铁四局海口装配式预制厂,作为“海南省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从“忙时两班倒的流水线月中旬暂时停产,预制厂负责人洪长厚对此颇有感触。

  “原料和运输成本因为疫情的影响有所上升,构件出厂价格从去年2800元/立方米下降到了如今的2400元/立方米。”洪长厚表示,省内装配式建筑生产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一升一降,倒逼行业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建议出台生产标准化的监管细则,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估认证体系。”

  “不能局限于生产,还要考虑装配式建筑研发、咨询、检测、智能化产品、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重视培育薄弱产业,推动形成良性完整产业链。”作为《海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编制人员之一,中国建研院海南分院副院长张蕊认为,相关产业应该从“制造”走向“智造”,以全产业链为发展方向、以热带建筑为发展特色,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夜幕下的海口江东新区1.5级企业港灯光璀璨,该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化体系”的建造技术,在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可分为部分装配建筑、全装配建筑两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邱宙廷告诉记者,海南的装配式建筑处于“部分装配”阶段,装配率较低。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于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连接可靠度偏低、装配式建筑部件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未来可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有关装配式建筑标准,逐步形成具有海南适宜性、针对性的标准体系。

  装配式建筑和生产基地的增加,对于专业人才需求逐步上升。“学院将在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层面努力作为。”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云表示,目前学院针对本科生开设了《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建造》等课程模块,建设了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定向培养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装配式建筑亟待加强宣传引导。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部分受访者表示对“装配式建筑”了解不多。作为一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产业,推动形成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让装配式建筑成为海口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建筑装配率超过80%,成为海南首家达到2A级装配标准的建筑。

  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海口已办理完成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评审的项目38个,采用装配式建设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28.79万平方米。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类型以安居房项目、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建筑为主,市场前景广阔。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海口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奖励实施细则》等方案、政策的陆续出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在海口的延链、补链、强链擘画蓝图,激发动力。

  “作为省会城市,海口可以依托国际设计岛的建设,以及各类赛事展览、公园绿地等临时用房的建设,进行不同技术体系的探索与尝试,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更加贴合海南自贸港的产业特色。”张蕊表示,“目前已有产品在对接海外市场,未来将输出东南亚,一方面可以着眼于高附加值的装配式建筑产品,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技术、标准、产品体系的输出。此外,产业发展立足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有利于缓解产能供需周期性错配的问题。”

  区位优势有待于转化为发展优势。《海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展望,对内与两广地区形成联动发展态势,对外则以“一带一路”为发展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设国际化装配式建筑产业贸易集散中心,使海南逐步成为装配式建筑产业与技术输出高地。

  原标题:从“新”工艺到“新”产业,全产业链条已初见雏形 装配式建筑“延链补链强链”的海口探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建筑属于第二产业吗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