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分析预测

2021-2026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国家多部推广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也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相比传统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明显,集中的体现是它可以在节约大量资源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多种风格而且可以大大加快工期,在保证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所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势头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面临着几个问题:首先: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但并不一定能够像人们通常预想的那样可以降低成本并明显提高施工效率。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跟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材料的用量大约只占到传统建筑的70%左右,因此从节约用量的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装配式构件加工制作的过程中,相应的原材料、设备、机具等的使用量也比传统建筑少。但是由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工制造的技术并不成熟,从这点上来看,我国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并没有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有时反而比现浇结构用时多。其次,在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方面装配式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装配一体化研究都不够深入。

  目前我们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装配式主体结构的技术研究上,却往往忽视了结构系统与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的相互配套,对于建筑产品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也不够深入。

  另外,目前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建筑设计思维阶段,这就导致设计与其他环节脱节,设计的构件、部品部件工厂不便于加工、施工不方便安装,从而导致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序复杂,致使生产效率反而大大降低,成本却随之增加了。

  另一方面,从设计方面看,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设计和构件的深化设计的标准不统一,构件的深化设计参数标准众多,导致构件加工厂在模具的加工、工艺参数的设置包括后期施工现场安装调试构件等均不能实现标准化,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建造成本,也使得工业化建筑在构件质量和工程管理上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再次,装配式建筑前景广阔,但当前的机制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的建筑发展。虽然我们国家已出台多部文件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然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在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各个流程中并没有形成更为有效的促进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也使得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难度大大增加。

  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15%以上的工作目标。

  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4.6%,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占45.4%,重点推进地区所占比重较2019年进一步提高。其中,上海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91.7%,北京市40.2%,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海南省均超过30%。

  从结构形式看,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4.3亿㎡,较2019年增长59.3%,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1206万㎡,较2019年增长33%。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得到快速推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构件生产、装配化装修成为新的亮点。其中,构件生产产能和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年装配化装修面积较2019年增长58.7%。

  从装配式建筑项目类型结构看,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4.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9.3%,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1206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33%。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得到快速推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对于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来说将是命运转折关键的一年,相对于动荡的2019、2020年,“十四五”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风口开始逐步向好,至此,为进一步推动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北京灵动核心环境服务平台定于2022年04月13-15日,在山东烟台召开 “2022年第三届(烟台)农林生物质发电暨热电联产创新升级高质量发展技术交流论坛”,届时携手生物质发电与热电联产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及科研院所专家,共同交流和探讨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面临的难点与对策,共同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