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环保石灰窑设备擦去山水画上的灰尘—区综合治理石灰窑
我们终于可以这样进行一下胜利的盘点了:
山水画,别蒙尘。
区石灰企业治理的脚步扎实迈进:
我们来自山水的养育,用我们的生命去爱山水,当然。
山水如画的区北部,石灰石储量高达3亿多吨。因为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这里的村民早已开始兴建石灰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形成声名远播的石灰产业。从当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发展生产的角度看,热腾腾的石灰窑作为反映农村火热生活的实景出现于画家的笔下不足为怪,因为那是对现实的具体临摹和应时。这些石灰窑主要分布在双桥镇各村,这里的村民因为修建水库和电厂而失去土地,石灰窑是他们的生计和温饱。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灰窑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摆在区委、区面前的一个棘手难题。虽经治理,但多有反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和市政建设的需要,在强大的市场引力和经济利益的下,这一带的石灰窑企业不断增多,仅区境内就有石灰窑企业58家、石灰窑169座,其中,石灰土窑48家、148座。据不完全统计,石灰行业每年直接贡献地方财政4300余万元,辐射安排就业近4000人。石灰土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其污染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眼前这幅曾经十分秀丽美妙的山水画,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变得暗淡无光,破败不堪。
到2013年12月底,区共拆除石灰土窑148座,拆除生产设备、切断生产性用电铁皮窑16座,实施关停整改石灰企业10家,全面完成市委、市下达的任务。经过石灰窑综合治理,实现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000余吨、烟粉尘67000吨,有效改变了周边质量。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区委、区的统一指挥得力,主管领导的现场调度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得力,石灰土窑拆除无一次强制、期间没有形成大的,整个综合治理石灰窑专项行动有序完成,波澜不惊。
从这些大事记里我们不难看出,贯穿于整个拆除过程的是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的劲头,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和劲头,才有了这次专项行动真打实凿的终点推进和所有步骤上的不打折扣。拆除石灰土窑所产生的大地的震颤,我们至今仿佛仍能感受得到,那是一种发自区委、区领导心头里的力量,那振颤得很远、很久。区领导忙碌的身影让人们看到的是信心与力量,是他们在一线上的坚定、冷静与睿智令人赞赏。他们鞋子上粘着的土灰为证,一件难办的事就是这样干成的。
在细致的调研、合情合理的政策制定,缜密的部署、恳切体贴的宣传宣讲,得力的组织、懂法依法的行动队伍一一到位之后,在区的大地上,一场全面拆除石灰土窑的攻坚战开始打响。
8月6日,区二楼五会议室,新副区长召集工信、发改、环保、各镇相关人员,研究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对依法的石灰窑进行确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要求窑主在8月10日前完成自拆;8月13日,区组织有关部门100多人,出动挖掘机2辆、吊车1辆,开始对石灰土窑进行拆除;8月20日,新副区长主持调度会,听取各镇汇报,石灰土窑工作难度很大;10月11日、12月10日,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两次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冶金、焦化,特别是石灰行业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时限,力求实效,区委和春军强调指出:“目标既定,实施速度要加快,要求各级干部不换思想,就换岗位”;10月11日,区委和春军视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石灰土窑提出必须拆除到位的严格要求;10月16日,区长杜庆勇到拆除现场指导工作;12月4日、5日,区分别在301会议室和双桥镇三楼会议室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与个别窑主见面,推动拆除工作向纵深发展;12月6日,区委和春军、区长杜庆勇带领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石灰企业治理进行现场指导;12月7日,区环保带领检测人员对生产的石灰窑进行现场监测;12月9日,在双桥镇,区再次召集窑主会议,对拆除石灰土窑进行进一步的部署
而今,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一天天加大,上级对提出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严,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区委、区现实,下决心要率先为这片蒙尘的风景做点什么。
重整石灰产业,为山水画除尘。
区对石灰企业进行综合治理的题中之义,还包含着发展环保石灰产业方面的内容。随着拆除石灰土窑工作的完成,双桥镇近4000人的就业成了问题。区委、区领导明确提出“断,给出,闯新”的方针,并已着手谋划石灰产业园建设。还是在拆除过程中的10月中旬,副区长新就带领工信、环保等部门和部分石灰企业的负责人到山东学习考察新型节能环保石灰窑生产;12月上旬,区长杜庆勇已带领相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为石灰园区建设选址。实现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双赢,将是他们面临的又一场攻坚战。
翠意浓浓的凤山、巍山连接起的一片丘陵和波光潋滟的陡河水库排布于区北部,拱卫着这一北方著名古城251.3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她24.5万人民。山和水的映衬、推展之中,田垄纵横,乡交织,村镇星缀,放眼望去,这里真的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徐国强) 打开地图就是打开画卷:
擦去山水画上的灰尘区综合治理石灰窑
时间进入到2013年,新一届的区委、区领导面对蒙尘的乡村,既觉得又感到责任重大。古老的在唐朝时叫做“石城”,这座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区如今该以什么样的硬功夫来解决好石灰窑污染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可谓严峻。这种严峻,既来自难以梳理的特定时期的那段历史,也来自牵扯多方面利益纠结的客观现实。以拆除148座石灰土窑为重点,综合治理石灰窑污染这个迫在眉睫,重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景刻不容缓,站在区版图前,区委和春军与区长杜庆勇脑海里萦绕着习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谆谆,将一种新的“山水观”牢牢地确定下来:不能以损害锦绣河山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不能以田园风光为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我们应当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产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升级和进步,让我们的老百姓活在好山好水中,让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少一些山水的缺憾,让他们的乡愁里多一点自然的优美。
的“山水观”得到了初步落实,石灰窑综合治理工作也将山山水水关乎千家万户的环保普及、推广、深化到全区的角角落落,这,该是此次专项行动另一个重大收获吧。
在这里,我们需要向那些理解用心、配合拆除工作、已经为提供全饮用水源做出奉献的移民村村民致敬,是他们的自觉、承担,甚至是利益的,才使得整个综合治理任务如期完成。这里的风景好,这里的灵更美。
秀美的山水画需要小心珍藏、用心和精心打理。区这次对石灰企业的综合治理,无疑是一次卓有成效的优化。这不是桌案上的装帧技法,不是斗室里的修补连缀;这是发生在大地上的一场产业,是拉回远去的自然山水、拉近山水与人生命关系的一场与落后生产力的决胜较量。我们这次赢了,秀美的山水画真的就能够呈现出原有令人迷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