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红楼” 见证上海公卫往事
“2020年12月18日上午,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B楼平移仪式在项目现场举行。随着推杆开启,B楼缓缓移动,开始了第一阶段平移之旅。”新闻报道如是说。
黄浦区160街坊即“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汉口路”围合,内有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行政大楼(A楼)和原工部局卫生处小楼(B楼)两幢老建筑。“B楼”靠汉口路一侧,门牌为河南中路280号,4层砌体结构,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体量不大,外墙清水红砖,俗称“小红楼”——这是一幢见证上海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立的历史建筑,在上海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卫生”一词自古便有,但主要指的是“养生”,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健康、清洁、防治疾病等含义相差甚远。1843年前的上海县城内建有“县医学”,由一名中医兼任“医学训科”,算不上专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43年后,不少外侨医师来沪办医。上海主城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在1854年工部局成立之后逐渐起步。
起初,工部局警务委员会负责街道环境整洁,不仅要管社会治安,还要兼管道路清洁,拓展到路灯管理、码头和民宅的垃圾清运等。1861年9月,工部局设立了第一个专职卫生管理岗位,英军退伍炮兵军士詹姆斯·卡莱尔担任公共租界卫生稽查员,对把垃圾倾倒在宅前街道的居民进行处罚。1868年工部局任命了第一位肉类稽查员,对市场进行食品卫生检查,后扩展到公共菜场、牛奶棚、食品饮料的卫生管理。1870年,工部局将公共卫生方面的年度经费预算提高到1.5万银两,并任命开业医生、医学博士爱德华·亨德森兼职“工部局外科医生及医官”,年薪500元。亨德森兼职卫生官达27年之久(其间于1896年由泰勒·格兰特医生接任一年)。1898年初,正式设立专职部门“卫生处”,标志着上海独立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自此开端。这一切,都被卫生处小红楼所见证。
1898年3月,来自英国的公共卫生专家阿瑟·斯坦利医师到任卫生处首任处长。1918年初夏,西班牙大流感传染到上海,并于同年10月和次年3月再度侵袭。斯坦利认为,佩戴口罩是最为简单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办法。他督促市民外出务必戴上口罩,并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他还向市民们推荐了两种口罩:一种是较为轻便的“旧金山口罩”,四层纱布,用带子系于耳朵上;另一种是在“东北鼠疫”中立下大功的中国医生伍连德发明的“伍氏口罩”。
斯坦利在任处长的23年间,分别于1900年和1904年主持开设了华人隔离医院和外侨隔离医院,对猩红热、白喉、鼠疫、霍乱等急性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同时还参与建立了痨病施诊所、痨病疗养院,治疗肺结核病人。1905年设置卫生稽查员11名,检查屠宰场、菜场、公墓及租界环境卫生状况。1912年至1921年,上海的公共租界由于采取及时的防御措施,坚持长期检查,几乎未再发现有传染病的老鼠,消灭了淋巴腺鼠疫。
关于小红楼,目前多笼统说是“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究竟由何人在何时设计?笔者借助一些史料及志书,进行了一次推理之旅。
首先,从老上海地图上寻找小红楼。小红楼俯视平面呈“凹”字形。在1866年《上海英租界图》上,该街坊内建筑多且密,但同一位置呈现的,并非“凹”字形建筑。此后出版的地图,该街坊只标明“工部局”“巡捕房”字样,未画出建筑平面轮廓。包括1898年《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标注为“英巡捕房”和“申报馆”,并无“卫生处”。直到1910年《上海市街图》,才在同一位置出现“凹”字形建筑平面图。据此,首先将卫生处小红楼的建造时间,框定在1898年之后至1910年内。
其次,从小红楼的建筑风格上推断。小红楼清水红砖墙、红瓦顶,连续券窗,二三四层朝南主立面有外廊,具有显著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复兴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外滩地区留存较多,特举5例:圆明园路97号安培洋行、滇池路100号仁记洋行和110号业广地产、汉口路50号大清银行、四川中路126弄沪宁铁路局。仔细研究上述5例建筑,发现两个共同点:一是均建成于1908年,二是均由通和洋行设计。
英商通和洋行,由建筑师布兰纳·阿特金森独资创办。1898年,也就是工部局卫生处成立的那一年,工部局工务处建筑师达拉斯被阿特金森拉入伙。陈从周、章明主编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介绍,通和洋行是“当时上海影响最大的建筑设计机构,几乎包揽了早期英法租界当局和清政府的大部分公共建筑的设计……设计工程,基本上沿袭西方古典建筑的细部,用了烦琐的装饰,逾到后期逾趋向于豪华”。工部局卫生处办公楼的设计及建造,不能排除达拉斯的人脉因素和通和洋行的影子。
再次,从小红楼使用的清水红砖推断。据《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志》载:“1843年后,上海黄浦江滨和附近地区开始建造大厦,修筑马路,中国传统的青色土砖小瓦已不适应这些近代建筑的需要,各砖瓦企业相继仿制西式机制的红砖和连环式平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先后开设浦东机制砖瓦厂和瑞和砖瓦厂,建下抽式方形和圆形窑,用机器制造红砖、红瓦和耐火砖等产品,供现代建筑之需。”《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中直截了当指出:“1900年以后出现了全部用机红砖砌筑的建筑”。据此推断,小红楼建造时间已进入二十世纪。
最后,从工部局行政大楼建造历程中判断。早在1875年,工部局就已购置了160街坊的一部分土地,“建造了救火站、巡捕房等”,未知是否同时建造了小红楼。至20世纪初期,工部局的管理职能不断扩大,但办公地点较为分散,部门间交流与配合不甚方便,并且办公场所破败、设施陈旧。1904年,工部局首次提出扩大办公场所规模的建议,并计划将该街坊的土地全部买下,以建造集中办公的新大楼。1910年,工部局董事会对新大楼的设计提出要求:满足中央巡捕房、中央救火站、卫生处、万国商团司令部和训练厅使用,“保留现有3幢永久性建筑物”。在1912年12月完成的四份入围设计平面图上,“现有3幢永久性建筑物”用英文名称标注为巡捕房、救火站、卫生处及其建筑平面图形。在这些设计图上,新大楼的卫生处办公室及职员宿舍位于汉口路西端,在二层建一天桥与小红楼连通。
1922年下半年,工部局行政大楼竣工。卫生处也从小红楼搬入对面的新办公楼,内设行政、化验、医院、卫生四股。据1931年《上海小蓝本》公布的大楼内机构的信息,“卫生处:汉口路16号,电线”。
工部局各处科陆续迁入新大楼,庭院内的3幢保留建筑仍在继续使用。不过,《申报》1922年11月17日报道工部局新大楼开幕时说:“就以租界发达之情形论,河南路工部局旧屋不久当有改建之必要云云。”这似乎在提醒大家,巡捕房、救火站需要为河南路拓宽让路。1935年中央捕房(今福州路185号)建成后,位于福州路、河南路转角的老巡捕房已经拆除。由于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随之引发的世界局势动荡,工部局已无力再兴土木,原设计中的围合建筑终未实现,160街坊亦未能完成街区的围合。
幸运的是,原救火站建筑拆除后,一些已婚消防员将家安置进小红楼,小红楼因改作职员宿舍而得以保留下来。
2014年,160街坊项目启动时,小红楼里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虽然小红楼尚未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项目实施单位外滩老建筑公司在考证其历史底蕴后,决定将其作为历史保留建筑进行原址保护修缮,再现风貌、重塑功能。此次实施平移,是为原址的地下空间工程施工让出位置,原址地下工程完成后再移至原位。2020年12月18日开始的平移,整体向东平移32米,12月26日已顺利平移到临时停靠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停留期间小红楼还将整体顶升0.421米,把因周边地面变动而被掩盖的精美石材底座展露出来,更好恢复原有风貌。
当前,注重公共卫生习惯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小红楼平移工程为我们进一步挖掘上海公共卫生历史、明晰建筑与城市历史的关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
- 标签:西方古典建筑材料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上海“小红楼” 见证上海公卫往事
“2020年12月18日上午,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B楼平移仪式在项目现场举行
-
2018年中探市 常规品种VS独家品种石材品种新格局了解一下
一直以来,米系石材因为空间运用效果佳常用作于大批量的工程订单,进而成为许多新入局的石企选作主打的经营品种…
- 房产小课堂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
- 【新三板点将台】环球石材(832123): 领先的装饰石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 建筑石材行业或进入稳定发展期
- 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
- 建筑石材行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