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百大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里 有中国最早的“罗马风格”石质建筑构件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州的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二合一”入选。
位于广州城中心的南越国宫署遗址规模宏大,当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当属发现不过30年左右的南越国宫苑遗址。这处石头遗址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东方园林风格的王宫园林实例,也是中国最早的可与古罗马建筑相联系的石质建筑构件,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
今年春节,当时的南越王宫博物馆(现已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合并为南越王博物院)正式向公众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南越国曲流石渠声光电复原展示。这个展示场景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画境文心之美。在展示技术手段上,利用了20台多媒体视频投影机、水纹灯、控台等设备组合,通过三维建模仿真等技术勾勒曲流石渠全貌,模拟整条曲流石渠流水动态效果,并在急弯处、弯月池、渠陂、斜口、石渠周边等关键节点做相应画面,复原出曲溪潺流、龟鳖爬行、游鱼戏水、玉兔奔跑、绿草如茵、小桥流水等园林景观影像,再配合声控特效,重现两千年前王宫御苑内溪涧鸣泉、鸟啼清幽、生机盎然的岭南园林美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宫苑艺术之美。
广州中山四路的原儿童公园和省财厅一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重要遗迹发现。1988年时发现了一个面积在230平方米以上方形斗状水池的遗迹;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今天我们所知悉的石构水池、食水砖井和曲流石渠接连被清理出来,为还原南越国宫苑的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据曾经参与宫苑遗址发掘和保护的专家们指出,1995年发掘时,石构水池仅被揭露了西南一角,其余大部分仍压在周边的建筑之下。后来经过钻探得知,其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致呈长方形,是一个由四面坡壁向中心池底倾斜,底部平正的仰斗形石池,水池最深处达2.5米。池壁呈斜坡状,用打凿平整的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池底用碎石铺砌。水池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等,还有一段木船桨。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水池中曾经是可荡舟的。此外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环池应铺有石板地面。由此可见,这是一处精心规划,精密建设,大量使用石材的王家御苑。
根据考古,在曲流石渠中发现了不少梅、桃、杨梅、橄榄、南酸枣、樟科、葫芦科等植物的果核、种子及阔叶属叶片。我们可以想象,全盛时的御花苑,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花,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堪称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
作为南越国宫苑重要园林水景的石构水池面积宽广。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经表示,经查考广州城附近河道的有关情况,认为宫苑的人工补充水源,应是引自发源于城外东北面白云山的甘溪。
南越宫苑中大量采用的石构结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中的一些技术,并未见于当时的其他地区,或岭南后代。曾经有专家提出,当时本地已传入西方的建筑技术?考虑到那个时期的中西间海上通道的发展水平,可以说这种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这种有些形似西方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成了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 标签:本站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入选“百大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里 有中国最早的“罗马风格”石质建筑构件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
-
日喀则高原装配式建筑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日喀则住建局获悉,日喀则市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开展的《日喀则装配式建筑发展技术路线及实施关键研究》课题…
- 昌宁有个用一片又一片的石头堆积的建筑雕梁画栋非常精致
- 珠海横琴岛有荒废的石头建筑群古朴大气随手一拍就是美图
- 还记得《湄公河行动》的娃娃兵吗?原以为演技好,实际是本色出演
- 传说中的“钱氏兄弟”:哥哥是张彻的封闭弟子,弟弟是一位绝望的武术家
- 《大红灯笼高高挂》:没有露过正脸的陈佐千,手握女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