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⑨丨王义桅: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历史情结和人文关怀。
王义桅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种理念,其次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作为一种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发展到“成为你自己”,将个体理性的“你”上升到集体理性的“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将群体的“自己”演变为全体的“人类”:我因为你而成为我,因为地球家园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种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先进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具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的部分,是伟大复兴的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的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先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相关的外交合作文件和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不仅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还是外交指导原则和国际合作方针,为我们各项事业赋能铸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行动,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而展开,通过塑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旗帜,不仅弘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传统中国外交准则,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为打造融通中外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因此,必须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义与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答卷
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
201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倡导每个国家必须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不是推进一种或少数文明的单方主张,也不是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统一的行为体,更不是一种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复兴天下体系,而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的语境中,命运是自主的,因为人是可以“参天地而化育”的。正因为命运是自主的,所以需要尊重多样性的实现方式;正因为命运是共同的,所以需要超越个体的整体性思维,一同面向共同未来。一句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鉴并超越了西方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学,彰显世俗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正如费孝通指出的:“西方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与国际差异,树立人类整体意识。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既包容了西方的现代性,又超越之,着眼于全球性、整体观。
真正的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自的文化宗旨达成共识阶段。这就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后,“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民族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化。在全球化凸显出“命运共同体”的情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获得历史提供的经验基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世界历史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平等交流、互鉴互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旨在促进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具体而言,要坚持“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为基础,把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提出的重大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是全球现代性反思的结果,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过程中开启的,是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愿景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是多元现代性最生动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的文明理念,强调发展多元现代性的自主选择权、平等发展权。同时,又尊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此外,还具有兼济天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雄伟气派,以“共商共建共享”思想引领多元现代性,强调要顺应世界各国利益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趋势;坚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必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中国规则与中国智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秩序的确立和统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积极发挥着对未来全球多元现代性的引领功能和导向功能,为人类解放道路的一与多、普遍与特殊提供着适宜性、示范性的现代性选择。
总之,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历史情结和人文关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⑧丨李跃:从现代化高度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⑦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必然与成功之道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⑥丨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⑤丨刘尚希:促进共同富裕应全面融入人的现代化过程之中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④丨王舒琼:根植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③丨王小广:党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②丨李海青:百年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①丨五个维度深刻理解“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韩局长 http://www.xinzhiliao.com/rq/ertong/11625.html- 标签:网络推广策划方案,连结方式,物价上涨,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⑨丨王义桅: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
-
石材外墙效果图案例,时尚大气
石材外墙效果图 石材的坚固与持久,是其余建材所难以匹敌的,这也是几乎所有国家性质的大型建筑会…
- 石材铺贴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案
- 当灰色大理石与木材结合,最温馨舒适的家居环境
- 你知道石材幕墙与石材干挂有什么区别吗?
- 盘点哪些用石材的西方著名建筑
- 大理石温馨诗意的美好生活感受融入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