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暖通电气

【总第1759期】【第二届老区建设杯征文102号作品】翟红果丨代号无声 岁月有痕

【总第1759期】【第二届老区建设杯征文102号作品】翟红果丨代号无声 岁月有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周边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安全体系遭到严重威胁。

  1964年五六月间,毛主席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自此,国家在属于三线个省、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巨资,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子弟兵和地方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跋山涉水,汇集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千百条沉睡的山沟峡谷、大漠荒野,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地势险要,被古今兵家视为战略要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西部山区利于屯兵布防,开展游击战争;东部平原利于机动和补充给养;西南之三鸦关和西北之歇马关,是豫西名城洛阳通往豫西南重镇南阳的咽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499),孝文帝南巡途经三鸦关,告诫中垒将正太守韦珍:“三鸦不守,直接威胁洛阳。”东汉末年,袁术、孙坚等屯兵于此。清同治四年(1865),捻军十万之众,在此重创清军,毙伤敌数千人。初年,白朗、郜永成等农民义军,凭借这里的有利地形,抗击官兵。尔后,建国豫军、军、河南人民抗日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屯兵此地。

  “三线”建设时期,根据中央部署,遵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1965年至1966年,武汉军区、河南省军区确定在豫西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南召县、宜阳县等境内布局和建设8个轻武器及弹药工厂。地处伏牛山腹地的鲁山县被国防部秘密定为“战争及紧急状态指挥中心”,简称“07号基地”。布局在鲁山的大、小三线家。另外,鲁山还建有飞机场、地下指挥中心、国营259储备库、油库、军械库等战备工程。

  这些军工厂中,我对江河机械厂情有独钟。江河机械厂北沟、南沟清水环绕,群山环抱,林海茫茫,一到夏天,山青水秀,满山叠翠。

  江河机械厂离我的故乡很近,穿过沙河直线里,若开车经过昭平台水库也不足10分钟。那时候,江河机械厂热闹和繁华,让人充满神秘和向往,那里有我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我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去江河机械厂玩,看人家职工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和学校;看人家的孩子们滚铁环、摔陀螺、打弹弓、赢烟盒、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看人家用粮票与人民币在市场里买鸡蛋、蔬菜、水果。尤其是晚上的露天电影,那力和吸引力是无法抵抗的。只要听说有电影,不管是酷热难耐,还是天寒地冻,我们都是一往情深、痴心不改,宁愿晚饭不吃,也要去看。那时候看露天电影是件极其愉快的事。

  ……相继搬出深山、搬离鲁山,或转产或合并或破产,惟有江河机械厂在民企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如今,那些人声鼎沸、机器隆隆,一片繁忙的兵工厂已人去楼空,成为废墟,满目荒凉。剩下的那些破旧的围墙、破败不堪的建筑,倔强的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顽强的承载着一代人奋斗的记忆。

  “三线”建设动员之广、规模之大,可以说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还比较贫困,三线建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那时没有电,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坚强的建设者们不畏艰险,凭借自己的双手劈荆斩棘、开山修路。他们风餐露宿,肩挑背扛,付出太多的艰辛、血汗;他们发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经过顽强的拼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建起一批军工厂,开创出最神圣的军事工业,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1973年,江河机械厂建设如火如荼,在四川省南川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庆岩机械厂施工的204团安装连进驻江河机械厂,负责三分之一的设备、给排水、强弱电、暖通等安装任务。

  4个排,每个排住一栋活动板房,每栋之间大约间隔3米。4栋板房整齐地排成一排,一面靠山,一面紧临小河沟。活动板房的墙是在三合板的中间夹上稻草做成的墙体,很薄。屋顶是用油毡布遮盖后加固而成。安装连3排电工排排长廖连凯说:“居住条件非常艰苦,3排50余名战士住在第三栋活动板房里。那是一间百十平方米的宿舍,设上下铺,每两排床中间有一条狭窄的小过道,人上下床和进出都很不方便。宿舍内空气流通性很差,尤其是到夏季,屋内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汗臭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可以说是冬冷夏热。冬天,绳子上挂着的湿毛巾,结成冰挂挂;盛夏,房顶的油毡布像一大块吸热板,把屋里变成大蒸笼。”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廖连凯和他的工友们心烛被点燃,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以满腔热忱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只争朝夕的拼命精神,抓工期、抢进度,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20天日夜奋战,如期完成任务。

  他们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告别倚门相望的父母、作别眷恋的土地,拾起行囊、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愿得此身长报国,只身奔赴为“三线”。他们初心滚烫、筚路蓝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点滴中干事业、于细小处践初心,书写慷慨激昂的建设史诗。他们抓晴天、抢阴天,汗洗脸、风梳头,吃红薯饭、啃窝头,艰苦卓绝的拓荒创业。他们面对困难,发扬乐观主义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用粗粝的双手淘沥出家国赋予的使命。他们胸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坚定抱负,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战天斗地,用坚毅与执着谱写了“三线”建设的动人篇章,熔铸形成可贵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时代风雨,岁月鎏金。时空或许可以逐渐深邃,但光焰从不黯淡,青春永远无悔,精神永远不朽。如今,尽管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三线”建设作为火红年代的标本已载入史册,“三线”精神作为烛照未来的一盏明灯并未熄灭,永放光辉。那些血与汗、苦和累编织而成的“三线”往事,跨越时空,长存世间。

  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三线”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老区精神”等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代号无声,岁月有痕。那些出于保密需要,深嵌在历史深处的“三线”代号,成为鲁山这座城市独有的财富。那段燃情的岁月、那段热烈火红的年代,那些建设者留下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铭记。

  “三线”精神、发扬“三线”精神,就是要让红色基因在一代一代人的血液中传承下去,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铭记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广阔新天地中去,不忘初心、奋斗不息,砥砺前行、勇敢进取,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翟红果,男,1968年生,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市首届“建言献策十大热心市民”、市地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市首批“市民记者”、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

  《平顶山年鉴(2012~2014)》《平顶山大事记(1953~2013)》《图志平顶山》、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出彩鹰城故事》执行主编;

  《鲁山县志(1989~2005)》顾问、《鲁山县精准扶贫实录》主审。爱好写作、摄影。散文、专业论文多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多在“河南摄影网”刊发。出版有散文集《时光雨》。特此声明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建筑设备暖通论文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