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传统建材

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对比

  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对比_军事/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对比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 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 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 的建筑设

  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对比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 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 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 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 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 筑。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 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 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 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 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 正好与中国古 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 对比中国古典建筑, 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 这反映了对审 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在结构材料方面,由于西方古典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 结构以墙体为主, 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 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 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 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常以院落组群为基本布局原则,强调群体的轴线,建筑 单体只是简单的长方形, 而廊道与围墙则成为联系单体建筑之间的常用手法。 在西方古典建 筑领域内, 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主要目的, 因此往往许多功能复杂的空间都集中布置在 一座建筑内, 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 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 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 许多这徉或那样的潮流总是要汇集到一点, 以便使得一种生活意识达到彻底的改观, 就像从 巴洛克时代转变到洛可可时代那样 (就像从几何图案式的园林转向自然风景式园林的过程) 。 在巴洛克的时代, 它一方面把人们所喜欢的用重重的色彩和丰富的形式来不断地表现权力和 力量的宫廷礼仪, 束缚在豪华的宫廷世界里,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与权力的集中, 才实现了对外部世界的开放。 贸易通道比过去任何时候打开得都多, 它带来了同其他的 交往。游览旅游和学习旅游成为时尚。忽然之间外国生疏的东西都成为有趣的和时髦的了。 此时,似乎是越遥远、越生疏的东西越好。美洲、埃及、土耳其、中东和印度的形象和幻想 涌进了欧洲,但是只有中国的形象是如此地强烈和深刻,它形成了一种完全独立的风格,发 展成 Chinoiserie,即中国风格。在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西方的铜板画中,中国人看上去就像 身穿中式服装的欧洲人, 这些形象今天还能引起中国人惊讶的笑声。 它就好像在凡尔赛宫那 一美妙的新年晚会上,跳舞一直跳了 100 多年。 一个时代的转变所具备的东西已经成熟,欧洲此时将这一转变的方向瞄准了中国。18 世纪 的前 20 年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和哲学思想转变得如此积极,已远远超出一般知识分子 的范围,中国形成强大的吸力,吸引着广大的市民阶层。华托(Watteau)和其他的画家为 欧洲发现了淡而柔和的色彩美,风景画色调静而极具细腻的层次变化,犹如淡淡的薄雾。中 国丝绸上那些含蓄而淡雅的颜色, 成为男女时装狂热的新色调。 内装修建筑师将建筑内部的 色调巧妙地同人的服装配合起来。对装饰艺术来说,中国有一句话最为时髦: “他不整理任 何东西,但也没有什么被搞乱。 ”这种设计的形式是以天才和美学的感受领会能力为其先决 条件。人们是想在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几何形式之后,突然转向一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形式。 这杂乱无章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幻想的世界,是受“中国”两个字的,而并不是她实际中 的现实。在瓷器的绘画上,在丝绸墙饰上、在织锦缎上出现的生活,似乎总是描写那些很有 教养的人在我们眼中很陌生的园林里惬意地游憩着。 人们希望受到这种欢快气氛的感染, 形 成了一种改革的潮流,包括了整个生活意识的各个方面,从德国小歌剧、话剧、建筑内部装 饰中都表达出了这种改变。 异国的东西在这里尽情地得到发挥, 就是那些从未见过的世界的 幻想,也在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着。 德国伟大的建筑师菲舍尔?冯?埃尔拉赫写出了第一部艺术史, 它以 《一部历史性建筑的设计》 为名,于 1721 年出版,他在书的引言中,用几句话轻蔑地将哥特式视为“花饰建筑” ,却用 很大的篇幅来描写中国的建筑艺术。 这个时代欧洲的思想中心是在巴黎,在这里,通过传教士的信件,不断地有来自中国的惊人 的信息。尽管洛可可是在德国得到最佳体现的,但它却是很大程度地受到中国风的影响,在 巴黎逐步形成的。英国是欧洲暂时最少受“中国热”冲击的国家。 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不安的、动荡的时代。莱布尼茨、伏尔泰以及后来的黑格尔都是西方 伟大的人物,他们理解东方哲学“自然理智”的意义。伏尔泰认为这是人的思想从玄虚回到 自身秘密的一个过程。中国的治国艺术,在其智慧方面,显得更接近于一个安定的、幸福的 民族理想。 完全出乎意料的是,欧洲园林在 18 世纪前 20 年中仍旧避开了中国的模式。在这第一阶段, 仅仅是中国的亭子、桥、屏风装饰作为一种陪衬和希罕之物进入了几何形园林中。在这里或 那里,在希腊女神和仙女之间那不显眼的地方,一位矮小的留着长辫的中国人,作为一件雕 塑品立在那里, 也许旁边还有一些非洲人或印第安纳人作陪衬。 这是当时人们视野开阔后所 留下的纪录。 但是人们的思想,在园林中仍然受几百年来所实践的几何图形的束缚,偏离这些基本趋势, 要比其他艺术形式在风格上的变化更加困难。对比法以前从未被试验过。就是在中国,2500 年间也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保守的园林风格。 西方近代园林风格 唯美主义者、画家和建筑师威廉?肯特(William Kent) (1685-1748 年)受到他的资助者柏林 顿爵士(Lord Burlington)的保护,当他参加了这个文学上的急性子人的圈子之后,潜在的 潮流紧锣密鼓,不可逆转,产生了一种的确是新式的英国风景园林,这就是被欧洲在 100 年中一直称道的“英国—中国园(Le Jardin Anglo-sinois) ” 。 肯特作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艺术专家, 在意大利工作生活和绘画了 9 年。 尽管他自己只是一位 普通的画家, 在一定程度上他却是一位被公认的有很高鉴赏能力的天才。 在肯特回到故乡几 年之后,柏林顿爵士从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马太奥?里帕(Matteo Ripa)那里得到了他从中 国带回的可能是一本,也许是两本 36 张的热河(今承德)皇家园林的风景铜板画画册。这 本后来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的画册,是用红色摩洛哥皮革装订的,并且里面有 奇斯维科堂,即柏林顿爵士住宅藏书的印记。里帕从来没有在英国呆足 1 个月,尽管如此, 他显然同柏林顿爵士以及他的新园林风格狂热爱好者的朋友圈建立了联系。 虽然没有任何记 载,但我认为丝毫不必怀疑,肯特肯定看见过这本铜板画册,甚至他还保存过这第二本。这 样一来, 这点燃的火花已迸发到肯特的身上。 承德给我的第一眼印象就象是英国的风景式园 林,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肯特大概见过承德的铜板画这一件事。 康熙皇帝是 1703 年开始建造承德这个皇家园林的,并在 1711-1712 年写了 36 首诗赞美它。 他让画家沈源用插图装饰这些诗。马太奥?里帕就是根据这些话(这期间也许还经历过加工 成中国木刻画的过程)制成他那精致的铜板画册的。今天,人们不得不认为,幸亏威廉?肯 特只看到了一个园子的 36 张画, 因为它没有导致把中国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模式接收过来。 但肯特所看到的已使他明了, 如果这种再创作是以绘画的角度进行的话, 那么通过仔细地观 察一处风景,就可以不难将它移植到园林中来。英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欧洲的风景式园林 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从 1727 年起,自然风景式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或者是在原有的园林中增加了自然风 景部分。如果说波普和艾迪生呼唤“原始的自然”的话,那么肯特和他的追随者们只是有限 度地执行了这一点。但是人们都不会放弃那个时代的审美观,甩掉那些塔、亭子和山洞。很 长一段时间,来自中国的图片资料很少,人们自行创造。因为园林的建筑部分通过图片 比较容易介绍。有一个年轻人威廉?钱伯斯(W.Chambers)在广州把中国的建筑物精确地测 量并记录下来, 使以后的园中建筑有时达到惊人的准确程度, 但是风景形象仍然采自英国的 样板。威廉?肯特的继承人是他的高级花匠兰斯洛特。布朗(Lancelot Brown) (1716-1783 年) ,许多人称他为“能干的布朗” ,它成为第一个真正受过专业培训的风景园林师。它又能 干又刚愎自用,毫无顾忌。据说他设计或改造了 150 多个大型园林。因为突然之间几何图案 园林彻底地不时兴了, 谁要是有点身份而又能想办法付得起钱的话, 都让布朗或者由他迅速 培养起来的同行们建一个自然风景式园林。 毫无疑问, 大量的土方工作一定在英国掀起了一 个就业浪潮。尽管如此,这种巨大消费的结果,有些观察家认为是非常痛苦和失望的。许多 百年历史老树和矮树篱必须砍去, 为成组的或孤植的新树苗让道。 布朗在工作中不知出于什 么原因,使用的树的种类一直很少。他的树种目录中包括约 7 种树,其中有榆树、橡树、梧 桐树、苏格兰松和落叶松,很少用雪松。开花的灌木显然对他是很陌生的(大量的引入浪潮 还未开始) ,他把花赶到了菜园子里面。如果有人从书中读到,布朗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就 是用理想化的方式加强园林的动态感,普遍认为这是很“中国化”的。动态的形式对他来说 比色调的价值更为重要, 他是希望用天空和吃草的奶牛来表现色调。 钱伯斯和布朗的竞争非 常激烈以至不可开交。 尽管两人实际上都是代表着中国园林风格, 只是能干的布朗代表的是 理想化的自然风景园林,如承德;而钱伯斯代表的是更多的人造的风景,如苏州。现在还保 留下来的钱伯斯最重要的作品是丘(Kew)园,园中的中国塔成为其他许多园林如慕尼黑英 国花园里的中国塔的模式。英国公园的建造者斯克勒(Sckell)感到他自己在英国学习后, 同样受到布朗和钱伯斯的影响。 新的园林风格经过巴黎也传到了德国。 拜罗伊特的侯爵夫人 威廉明妮(Wilhelmine)的 Sanspareil 宫建于 1745-1746 年,是斯克勒最早的作品。开始时 只有很少的人模仿他。 人们在一个稀疏的林区建了一座大型的人工石景。 这一想法据说是从 英国进口的,其实是仿照中国的结果。 在“园林”这个问题上,德国人无论如何要比英国人保守得多。开始时,人们只是犹犹豫豫 地打开围墙,以便“借”周围的风景入园。这种转变很久以来在资料中就有,园林规划图由 开业的建筑师绘制,他们更熟悉画在绘图板上的直线,而对曲折的人为障碍比较陌生。这个 时候在德国同在法国和意大利一样,缺乏对此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员,而在英国,许多外行人 却积极参与。平克勒?穆斯考公爵的时代还没到来。于是,接受“英国—中国园”模式的风 气还停留在缓慢发展的阶段。 根据不同的园主、 地段和当时的潮流, 有时 “英国式” 多一些, 有时“中国式”多一些。人们把这种风格的突破,同 1777 年斯克勒从英国归来以及“感伤 主义”的流行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后来还是有不少困难和误会。中国人已掌握得非常出 色的、 作为一种思想在欧洲的巴洛克花园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园林景观的相互排列, 给不规整 园林带来的常常是如同一场大混乱,而产生不出人们按照艾迪生和波普所规划设想的那种 “荒野”情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