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传统建材

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征之几点认识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封建社会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公元前四百多年 (战国时期),至清末。战国以后,经秦、汉、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与风格。隋、唐、宋则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城市建设、木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等都有巨大发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便是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木构建筑。至元、明、清,建筑发展缓慢,基本上袭用旧制,只是在布局和装饰上下功夫。尽管如此,却也能集古之大成,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技术、蓝本、设计和施工方法。北京故宫即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明、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封建社会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公元前四百多年(战国时期),至清末。战国以后,经秦、汉、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与风格。隋、唐、宋则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城市建设、木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等都有巨大发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便是我国现存唐代最大的木构建筑。至元、明、清,建筑发展缓慢,基本上袭用旧制,只是在布局和装饰上下功夫。尽管如此,却也能集古之大成,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技术、蓝本、设计和施工方法。北京故宫即是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明、清两代的经营、重建、改建,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它强调对称中轴线布置,充分运用“院”取得空间变化,讲究形式、尺度、比例、对比,具有富丽的色彩和装饰;有完整的防卫、防火、给水、排水等设施,并精选全国优质木材、砖、石、陶制品、颜料等,经过精心设计、施工而建成。我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构成一个独立、完美的体系,从个体建筑到城市布局,都有一套完善的做法和制度。这一体系除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为流传以外,在历史上,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体系。中国建筑传统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木结构为主流古代西方的许多国家,大都以石材为建筑主流。我国古代建筑以木梁、柱承重,以竹、木、土、石、砖等材料构成墙,以木、石板、瓦构成顶。这种结构方式在六千年前已经出现,沿袭了几千年。木构建筑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井干式三种。其中,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体系在地域上分布的差异,常常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谱系区划的标准,即建筑文化圈、文化圈之间边缘的界限的寻找、文化圈内文化亚圈的区分。有学者借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圈概念,根据木构体系将中国的古代建筑区系划分为如下几个建筑文化圈:京都文化圈、黄河文化圈、楚汉文化圈、闽粤文化圈、客家文化圈等等。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构件“斗拱”,它是在梁与柱的交接处,柱头上加了逐层挑出的弓形短木,这就是“拱”,两“拱”之间的方形木块就是“斗”,“斗”与“拱”构成的综合构件名叫“斗拱”。“斗棋”把大面积的屋顶荷载逐层传递到柱上,在立面上它还是屋顶与屋身的过渡,具有装饰效果。随着木构技术的发展,斗棋尺度逐渐缩小,斗拱逐渐只带有装饰意义,斗拱与结构呈现分离的现象。而整不建筑结构的设计,则由与斗拱紧密相连的用“材”、“架”计算的方法,转变为同时又以柱径为标准的计算方法,成为自明始约六百余年中沿用的方法。1.承重与维护结构中国的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如同现在的框架结构一样,在平面布置上可以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柱网。柱网的外围,可在柱与柱之间,按需要砌墙壁、装门窗。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墙面的荷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既可以做成各种门窗大小不同的房屋,也可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凉亭,还可做成密封的仓库。在房屋内部各柱之间,则用格扇、板壁等做成轻便隔断物,可随需要装设或拆改。因此,中国历史上有预先制作结构构件运至现场的记载,也有若干拆运成批宫殿易地重建的记录。2.有抗震效能木构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高级古建筑的基础部分采用满堂灰土,用分层夯实的灰土作地基,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材料弹性,因而木构架房屋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能抵抗强烈的地震所引起的破坏。如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北京故宫等处的古代建筑,历史上曾经遭受多次地震,至今仍安然无恙,就是使人十分信服的例证。二、建筑外形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征最为显著,台基、木构屋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