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后勤装备现代化——记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
初春的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寒风呼啸。海拔4500多米的某团驻训地,气温降到了零下25摄氏度。然而,在一顶顶宽敞的帐篷中,随着暖风机的转动,室温升到了18摄氏度;不远处的野营淋浴车内热水畅流,冲洗去官兵身上的征尘……由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这些野营装备,为野外驻训的官兵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
担负全军野营装备和仓库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研制任务的建筑工程研究所,跟踪世界军事后勤技术装备发展潮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研制出一批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成为我军后勤技术装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研制具有我军特点的快速展开组合式帐篷系列,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攻克,难度很大。这副担子落在了野营装备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张茂功的身上。他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在实验里连续苦干600多天,在大胆创新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首创了帐篷的数学设计模型,运用图形仿真系统,把限位装置、支承托架等新技术用于科研实践,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快速展开组合式帐篷研制终于迎来了新绿,绽出了花蕾。这种展开、撤收如撑伞般方便的帐篷,一分钟即可架起,五分钟内撤收完毕,被战士们戏称为“傻瓜帐篷”,并受到领导的赞赏,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刚刚完成,张茂功就因劳累过度发病住进了医院。经过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要求出院,带领课题组投入了系列帐篷的攻关。他们先后研制出野外宿营方舱、侦察兵帐篷、快速展开充气帐篷、卫生帐篷及厕所帐篷。这些帐篷装备部队后,确保了部队在不同规模、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都能迅速安营扎寨或快速机动。
建工研究所积极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研究成功一批我军新一代野营装备。这是他们研究成功的又一项成果——移动电站。这种电站发出的功率足以使一栋15层大楼的500盏灯具齐明,而噪音仅相当于一辆桑塔纳轿车启动时发出的声音。
我军野营照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主要靠马灯、蜡烛、手电筒。昏暗的灯光和燃烧灯具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着部队的作战训练和官兵的身体健康。1994年,新一代大功率移动电站被列为我军“九五”科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野营装备室副主任程志军挑起了这一研究重担。他把铺盖搬进实验室,一头扎进了研制工作中。他和同事们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拿出了第一台移动电站样机。
“保证使电站综合性能指标超过外军同类装备的水平。”项目组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奋进。他们先后对降噪音和语音压缩等系统30多处关键部位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创新地解决了降噪与散热、消音与功耗之间相互矛盾的难题,取得了降噪技术的重大突破;成功地研制出信息编码与数据压缩,数据压缩与还原失真及多个处理器并行处理不同信息的关键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站的隐蔽性、可操作性。
(二)“研究是为了应用,为了提高部队保障能力。”多年来,建工研究所坚持课题在部队调研中形成、样品按部队反馈的意见改进、质量在部队使用中检验。他们每年都要派出近百人次赴一线部队调研,解决保障中的“瓶颈”问题,使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军区后勤仓库全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过去收发物资几乎全靠官兵们肩扛背驮。高级工程师、项目组长段国久不顾年高体弱,12次进藏,带领同志采用装卸集装束等新技术,安装装卸线数百条,使军区仓库实现了从站台到汽车、从屋外到屋内和仓库内拆码垛等三个环节的全部机械化装运。年近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李振福11次赴新疆,行程10万多公里,带领项目组调查了35个仓库,研制成功野战输油管线倍。
项目组科研人员经过180多天日夜奋战,研究成功净水方舱、输配水装置和储水罐等3项装备。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净水装置的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反渗透系统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使膜件数量比原设计下降33%,机组能耗下降到世界同类装备的最低水平。特别是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直接过滤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技术,有效地减轻了机组重量,缩小了设备体积,能将任何江、河、湖水甚至严重污染的水,净化成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就是这么一群身着绿军装的科研人员,常年上高原、下海岛,不断地向科技高峰攀登,屡屡为国家和军队创下功绩。他们先后完成220项科研课题,157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野战叉车、野战供水车等一大批新型装备投入使用,使我军野战生存保障装备实现由生活型向生存型、静止型向机动型、单一型向系列配套型的重大转变。
黄光宏,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1995年11月,他刚刚完成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就在招聘会上被宋天军盯上了。黄光宏被引进所里的第一天,就领受了一块“硬骨头”。所里从国外引进了一套设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搞清原理,行家们明白,没有几年的研究计算,你就甭想!
黄光宏邀请了几位同学,闷头干了3个月。用计算机把手工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计算全部做了出来,并研究出CAD辅助设计软件。只要输入参数,计算机就自动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望着那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渲染图,宋天军和其他所领导对“要创一流的成果,先要有一流的人才”的观点,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宋天军又有了新的举措:组织科技人员参观国家著名院校的科研机构实验室,参观各种国内国际的大型科技展览,聘请军内外、国内外专家来所讲学,并组织了30多批40多人赴发达国家进修。
眼界一经打开,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工研究所进一步加快了人才队伍和科研设施的建设步伐。几年来,全所研究生毕业的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1%,先后有19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新星”。所里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计算机辅助中心、野营装备材料检测试验中心和科技综合大楼,并引进了一大批先进设备,为科研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