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考察 以民俗文化为魂打造美丽朱岔旅游特色
朱岔村以天祝三峡中自然风光最为秀美的朱岔峡而得名。深秋季节,被当地人誉为神山西大岭下的朱岔村风景更加宜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用范仲淹的词描绘此时层林尽染、薄雾笼罩、峡谷深幽、溪流淙淙,仿佛置身油画世界中的朱岔美景更为贴切。进入山峡,在这天然的艺术长廊中,你会目不暇接,饱览到一幅幅自然绘成的山水画卷,聆听到山泉叮咚溪水潺潺的交响乐章,狮子岭、西大岭薄云缠绕,阴山绿荫如毯、松涛阵阵,阳山危岩怪石、峻峭奇绝,峡谷最窄处,山峰林海遮天蔽日。朱岔峡的四季都有动人风景,春天,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桦林争翠,到处是一派盎然生机;
除了以森林、峡谷、秀水、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名闻遐迩外,朱岔村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民俗特色,这里居住着土、藏、汉、回等民族居民,民间流传着“神山神鹿”“黄牛犁地”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土族传统的习俗、建筑、服饰、舞蹈等非遗文化魅力独居,土族《格萨尔》、天祝花儿传唱群众基础广泛。丰富的民俗文化无疑是朱岔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底气所在,也是有待擦亮的一块金字招牌,与自然天成的美景相得益彰。朱岔村的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特色鲜明、元素多元齐全,以民俗文化为魂深入挖掘、精心规划、包装推荐,发展乡村旅游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朱岔村有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坐拥天祝三峡首屈一指。朱岔峡的自然美景,出产白牦牛、冬虫夏草、花椒等特产,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却没有得到较好挖掘利用,处于“深藏闺中人不识”的自然状态,与周边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发展观念相对滞后。借助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愿不强,对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和体验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需求认识不足,没能把朱岔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盘活,需要开阔视野来重新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二是民俗特色文化的认识挖掘不足。朱岔村的少数民族聚居特色、土族习俗、建筑、舞蹈、饮食、天祝花儿、民间传说等都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特色文化“宝贝”,这些富集的民俗文化资源尚处于沉睡状态,对其蕴涵的乡村旅游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没能系统梳理和研究挖掘。三是缺乏整体的包装规划。文化元素的运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民居风格、人文自然景观的结合、乡村旅游风格气质的独特定位等方面缺乏相应总体规划,有同质化发展趋向,特色凸显不足。四是能人带动发展不够。缺乏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视野开阔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带动示范效应不强,乡村旅游发展氛围不浓。五是政策资金扶持不足。朱岔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乡村旅游政策资金支持争取不足,渠道不畅。六是宣传推荐力度不够。自然人文的朱岔特色推荐不足,缺乏响亮的乡村旅游定位及口号,缺乏有效的包装推荐策略。七是特色产品的培育营销落后。白牦牛、冬虫夏草、花椒等与乡村旅游消费匹配的特产培育尚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的带动发展滞后。八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人才缺乏。有劳务经济依赖的朱岔村人口呈外流趋势,缺乏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人力支撑,缺乏拥有厨艺、民宿管理、服务等一技之长的人才。
朱岔村具有体现乡村性特征的自然生态环境、民俗乡土文化、村落空间、藏土族特色、民风民俗、田园生活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针对其发展不足和存在的短板,牢牢抓住自身特色从发展理念、文化内涵、特色培育等方面进行优化,尤其注重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以此为魂促进朱岔村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生态绿色乡村旅游瞻前景。朱岔村地处祁连山自然生态保护的试验区,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强,朱岔峡的森林植被更加完好,自然风景在天祝三峡中更是独树一帜,令人称奇。朱岔村发展乡村旅游要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的成果作为有力条件,巧打“绿色”牌,让旅游者在乡村感受到生态文明的优越性,在绿色氧吧中品位自然美景、体验特色民俗文化、经历高山峡谷高品质的乡村之旅。一是吃住行方面突显“绿”字,比如民族特色饮食就地取材,真正体现绿色有机无污染。二是生产生活不突破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转变“受约束”观念思维,充分利用自然和民俗文化优势打好生态牌,处处体现绿色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生态服务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做出表率,在生态宜居宜游方面做出示范。
(二)瞄准民俗特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谋发展。朱岔村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深入整理挖掘本村的藏土民俗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运用藏土习俗、建筑、服饰、舞蹈、饮食等文化特色元素。二是利用好朱岔村丰富的“非遗”资源,合理运用好《格萨尔》、天祝花儿的深厚群众基础,讲好西大岭下丰富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三是要让朱岔村的民俗文化活起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在风景秀美的自然怀抱中展现出来,通过乡村旅游的载体,把朱岔民俗文化转化为体验文化、认知文化,让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复活”,以文化魅力增强乡村旅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四是做好乡村旅游的文化包装推荐,重新包装扎根朱岔土壤的文化名片,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以村落民居、民间工艺、特色饮食等民俗文化村名片进入大众视野,附以响亮口号着力塑造朱岔村民俗文化品牌。
(三)精心村落规划,乡村旅游综合一体强优势。一是精心规划,基础设施、村落民居要体现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功能区划分科学有序、要素齐备,要与生态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二是注重培育传统村落,民族特色建筑要与朱岔峡周边的环境风貌综合保护,积极发展村落休闲旅游、民间工艺作坊、民俗文化体验、农家农事体验等文化类休闲产业。三是避免同质化趋向,乡村旅游中突出朱岔村的民俗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气质,注意克服一哄而起,简单复制,盲目乱建等情况。与周边乡村已经形成同质化的乡村旅游点要逐步优化升级。
(四)狠抓特色培育,乡土品牌塑造酝酿铺富路。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着支撑性作用,朱岔村的白牦牛、冬虫夏草、花椒等有乡土特色,但是还没有形成品牌,在品牌培育上,一是体现多元化特色,除了上述特色外,还可以打造农场客栈、露营基地等特色产品形式。二是突出体验性的特色,比如民族饮食参与制作、藏土服饰体验、土族舞蹈学习、天祝花儿吟唱等。三是体现乡土性特色,抓住朱岔村农事、民族习俗的特点,提供季节性和特殊节假日的食宿和相应民族特色服务。
(五)精确产业选择,乡土旅游产业融合开新篇。一是依托朱岔峡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积极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能人带动发展,加大有实力企业、家庭农场的培育,开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运营。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包装推荐,把朱岔村的山村特产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走向四面八方,同时带动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真正让老百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作者简介:王守荣,市政协三届、四届,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作品《红崖水韵》获敦煌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