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及特点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它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展开全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 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 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 映出来。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 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 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 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 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 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 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 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 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 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 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 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 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 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 地——人”和谐共生上。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 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 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 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 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 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 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 这种宽敞的庭院。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 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 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 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 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 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 8000 余 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 奇妙的民居世界。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 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 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 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 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 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 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 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 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 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 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 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 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 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 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 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住宅——土楼。 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 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 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 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 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 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 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 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 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 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 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 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
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
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
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
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
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
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
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
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
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
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
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
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
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
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方敌人的来犯,北方住宅多用墙壁型。相反,为了适应多雨湿润的气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南
方多为屋顶型住宅。在古代中国,墙壁型住宅和屋顶型分别分布在长江的南北两侧,后来墙壁型住宅的范
围逐渐扩大,越过长江向南发展,于是屋顶型的分布范围就往西南方向退缩。同时,在这两者之间就出现
了二者的折中型,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汉族文化逐渐向长江以南一带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北方墙壁型住宅
一般设有用来应付干燥严寒气候的取暖设施——炕,而且为了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大多采用由一层平房围
合出内院的布局。相反在纬度较低的长江及江南地区,为了避开强烈的阳光而由二层或多层房屋围合处又
高又窄的天井空间,这样的内庭型住宅非常多见。而外部由高墙围着,内部是各层楼板及屋檐外挑的木结
在不铺地板的房间里生活的墙壁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在柱梁上架设楼板和屋顶的开放性墙面
的屋顶型住宅。随着汉民族的南下迁移,墙壁型才越过长江向南扩散,因此被推挤到了西南地区,直至今
布局,同时为了对付冬季的寒风,用高高的墙壁来防止热量的散发,而夏天为了防止强烈的太阳光同时保
证有效的通风,当地人构筑了这个二层或三层的天井。住宅所有的建筑围合着天井,而且比起四合院的内
露在外,内部各室向着天井开放,即同时具有屋顶型住宅的特征。这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基础
的布局,维护着家族的某种生活秩序。所以,江南的传统住宅并不是纯粹的墙壁型,可以作为一种折中型
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典型的四合院在北方分布极为广泛,尽管在规模、构成、装修装饰、院落小品
有许多变化,但其基本形态特征是共同的。另外,还有多见于农村的三合院、二合院,虽不及典型的四合
院那么完整,但都无一例外地保有大门、围墙、院落、正厢房,应该说都是一种合院,是院落式民居的简
易形式。文学泰斗林语堂从社会心理层面表述了中国人喜爱院落式民居的原因,他指出:院落式民居正像
中国建筑的屋顶一样,被覆地面,而不像哥特式建筑塔尖那样耸峙云端。这种精神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为
这种楼居形式把楼居的空间形态和组合,依山就势的支撑、悬挑和错层以及木构件的卯榫技术推向了极高
的水平,它和少数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特点
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合。干栏式住宅尽管室内空间较暗,但出檐深远,遮住阳光的辐射,外廊也
展开全部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利用地形的经验、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