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回引人才建家乡 一村一厂创业忙
四川新闻网泸州8月29日讯(吴先军 记者 岳东 摄影报道)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8月29日,记者在泸州市泸县太伏镇王湾村一户外用品厂房内看到,一百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有的工人操作高车、有的缝纫,一片繁忙景象。在村里建工厂,这是村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有了工厂
人才回引 返乡创业
“这是我回到泸州后建立的第一个工厂,工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高素质员工近200人。这几天有些工人家里要收稻谷,所以暂时只有这一百多人在上班,过几天等到家里忙完了,大家都会回来上班了。”建在王湾村的户外用品厂负责人王浪伏告诉记者,自己家住王湾村11社,1993年外出务工积累了一些资金与经验,2016年在泸县统战部“人才回引”工程中返乡创业,并在自己的家乡太伏镇创办了工厂。
“王浪伏是县委统战部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也是泸县乡联会的重要会员。他将工厂开在家乡,提供了数百个工作岗位,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将工厂建在农村,促进了部分农民增收致富,极大地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泸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福荣说。
泸州市委统战部、泸州乡联会参观王湾村工厂
优势资源 熟练工人
“我原来在广东打工了8年,也是在手袋厂上班。现在家里老人生病了,娃儿又要上学了,必须得回来照顾家里。没想到村里竟然也建了厂,正好可以一边照顾老人娃儿一边进厂上班,农忙的时候还可以帮帮家里,真是一举三得。”王湾村3社返乡农民工李玉林一边忙碌一边说,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在王湾村的厂房里,整整齐齐地陈列着各种生产设备,有电脑车4台,DY车100多台,高车16台,液压裁床2台……为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及市场发展需要,王浪伏和他的管理团队不断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使其掌握最新最优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制定了严谨的产品生产流程和品质监控制度。
“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实施回引工程,实现就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在太伏镇王湾村厂房的外墙上,有着一些醒目的标语。同时,这里也是泸县太伏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设有专门的农民工服务站,帮助返乡农民工了解创业就业政策,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将工厂开到家乡,开在村里,是我和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和调查研究做出的决定。现在每个村从沿海一带的工厂返乡的农民工都有数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事过口袋生产,拥有较为熟练的技术,基本上招收进厂就可以直接上班,而不需要花时间培训。同时,本地工人的工资相比沿海一带的工厂也要低一些,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经济效益。”王浪伏说,人才资源优势才是返乡创业办厂最大的资源。
归雁经济 转型发展
中午,王湾村工厂的工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工厂,一边说笑着一边回家吃饭。而王浪伏返乡后创建的第二个分厂也于月前开工了,这个分厂建在合江县参宝镇,同样是位于农村。
“大家称我们返乡创业是归雁经济,是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们在考虑企业的转型发展。”王浪伏介绍说,如今沿海一带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成本大大增加,经济效益受到巨大影响,许多生产企业都处于发展瓶颈状态,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而经过认真分析与考察调研后,工厂决定逐步转移向西部农村,充分利用农村的人才资源优势,节约生产成本,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家乡人民增收致富。
“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将分厂开遍家乡每一个村,实现一村一厂的蓝图。如今我们的产品远销欧州各国,客户要求我们今年的生产规模要达到800人以上,所以我们还要努力。”王浪伏笑着说道。而在泸县统战部及泸县乡联会的指导帮助下,为工厂解决了许多难题,获得了资金及其他方面的帮助,没有了后顾之忧,正在蓬勃地发展壮大着。
“正如王浪伏所说,如今还有许多泸县外出创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在准备转型发展,而对于家乡的‘人才回引’工程,大部分都在观望中。”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雷鑫平介绍,有了王浪伏返乡创业的成功例子,有越来越多人准备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共同铸造泸县经济社会的辉煌前景。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