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莫要“掐尖”
在日前举办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应当进一步推动建立多位一体的分层次、多类型的普惠金融体系。
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尤其是那些过去被传统金融忽视的“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已经开始逐步能够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但结合实际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遇到了新问题。在推进普惠金融过程中,出现了“挤出效应”和“掐尖现象”,出现了对大行抢夺中小银行优质客户资源的质疑声音。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具有趋利性,将目光聚焦在品质优良、抵押充足的优质客户上,对于中高风险、缺少抵押资质的客户考虑较少,因此才出现了“争夺客源”一说。
再者,应认识到,国有大行布局普惠业务成绩显著的原因离不开其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利率优势,挖掘优质企业客户,并且注重金融科技力量的运用,通过搭建多样的批量化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使其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这与共同布局普惠金融业务并不矛盾。应该看到,我国普惠金融市场范围还很广阔,仍有一些空白点亟待覆盖。只有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各自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寻求不同的发展定位,共同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才能实现分层次、多类型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具体说来,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分层,服务不同的细分市场。各类金融机构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环境和特长,选择好自己服务的对象。一是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和大型银行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二是鼓励各类商业银行机构进一步下沉,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到县(区)域增设网点,开展“草根”业务。充分利用扎根本地、机制灵活的特点,填补大型金融机构不擅长的市场。
同时,在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银行和非银机构的配合也非常重要。银行业在政策引导下迅速发展,在服务核心小微方面可圈可点。但面对更小额、分散的长尾客群方面,非银机构还有大量的潜力未被释放。例如,如今已成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贷公司,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县域地区,处于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前沿阵地,具有较大潜力,银行应加强与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
此外,应建立多层次、梯次性、差异化的政策引导体系,按照“大公平、小支持”的原则对普惠金融的各类支持政策进行梳理、简并和调整,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政策。(苏 畅)
- 标签: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